一年前,美國按揭利率跌至30年新低,加上經濟轉好等各樣利好消息,美國地產市場取代了股票市場,成為投資者的新寵兒,不再是討論炒賣哪一隻股票,而是哪一區的房屋較抵買云云。一年之後,杜指再度跌穿一萬點之際,寫字樓的樓價比高位下跌了一半的時候,住宅地產市場依然強勁,即使加息周期開始,成交量雖然微跌,但成交價的中位數仍比去年上升了12.5%。
矽谷的樓價高企原因,與其高科技發展蓬勃甚有關係,那麼工序外遷(Offshoring)對矽谷的經濟會有甚麼影響呢?加州公共政策學院完成了一個有趣的調查,分析新成立的公司對矽谷的經濟影響。數據顯示,1990至2001年間,矽谷的就業增加也全賴新公司帶動。在這十年間,現存的公司損失了12萬個高科技職位,但新成立的公司卻為矽谷帶來25萬個新職位,造成高科技職位的整體增長。無疑這帶給我們一個很正面的訊息,就是矽谷人在擔心外遷的同時,一定要重視創新及投入新成立的公司,新意念及新創造才是矽谷這10年光輝歷史的基石。
不過,如果憑着未來會有12萬個新職位的預測,來支持矽谷樓價繼續向好的話,那未免過份樂觀了。在那10年,雖然有很多公司遷離矽谷,但外遷到其他國家還未普及,如果把工序外遷計算成附加的因素,新職位的數字會很不同。保守估計,未來有十分之一的科技工作會外遷,所以如果把當年原有職位及新公司的新增職位以九折計算,那10年新增的職位只剩餘5.8萬個,但還未包括01至04年間損失的職位呢!
在香港經歷過98年金融風暴的小弟,覺得現時矽谷的情景似曾相識,經濟前景不明朗,各人擔心飯碗不保;但又有人樓叠樓投資數間房屋,炒樓花的人一夜致富。
雖然還未出現通宵排隊買樓的瘋狂情景,但現時的矽谷、以至整個美國的地產熱,與90年代的香港相去不遠。然而「淡友」講地產泡沫講了兩年多,這個「泡沫」依然沒有迹象爆破,小弟都不敢亂吹淡風。只好勸告香港的朋友,就算知道這裏地產有可為,都要格外審慎。在美國供樓有很多稅項優惠,所以對「捱重稅」的人來說,房地產是很好的投資,但對於沒有這些優惠的人來說,情況會截然不同。
魯笨
電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