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油價長遠由供求決定

平心而論:油價長遠由供求決定

油價在一星期屢創新高,現在已升至50美元一桶,油價去向已成為每日主題新聞。筆者於2000年8月4日在本欄寫了一篇題為「油價易升難跌」的文章,那時油價還只在20美元一桶徘徊。此後數年,筆者陸續寫了近10篇文章,都是反覆說明油價只會繼續向上。
近日油價大飆升,市場報道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美國墨西哥灣遭到颶風襲擊,一些煉油廠要停工,產油平台也停止生產,因此供應減少。其二是非洲最大產油國尼日利亞發生反政府軍叛亂,聲言發動內戰,如果屬實,石油設施定遭破壞,這樣一來,倚賴該國每天出口達200萬桶的原油定當泡湯,這不啻令本已緊張的石油市場百上加斤。其三是大量對沖基金入市炒作期油,把油價炒高。

颶風未有破壞設施
以上三項理由,都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影響力去推高油價,但不是油價不斷上升的主因。說到底,它們只能說是在油價上升的勢頭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已。其分析如下:
先說第一個理由,今次在墨西哥灣出現颶風雖然猛烈,也造成了巨大的財物損失,但鑽油設施和煉油廠卻未聞有嚴重破壞,而且輸油管道是埋在地下,更不可能有甚麼破損。颶風過後,恢復生產應是很快的事情,近日美國政府公布存油量沒有明顯減少便是明證。

投機因素只屬短暫
尼日利亞反政府軍借石油供應緊張發起叛亂非自今日始,在70年代中,第一次能源危機爆發,當時尼日利亞盛產石油的比亞發拉省發生叛亂,那裏的部落不甘心自己的油源被中央政府佔據而武裝反抗,內戰持續多年,引起國際極度關切。後來在國際調停下停火,因各國當時亟需尼日利亞的石油,今次事件重演,也為同一理由而來。

其實,說到底,尼日利亞每天產量只是230萬桶而已,本來實不足以左右國際油價,但在今時今日供求失衡之際,200萬桶便足以給本已緊張的石油市場帶來一陣恐慌搶貨了。至於尼日利亞局勢如何解決,這端視油價的動向,油價愈高,解決的難度也愈高,因為牽涉的籌碼(石油)價值太高之故。
再說近來被千夫所指的石油炒家,他們對真正推高油價的作用不大,任何石油炒家都不能左右石油供求,因為石油市場受政治影響太大。炒家可以做的只能是順勢賺些短期利潤而已,所以令油價持續向上,絕不是炒家能做的事。
造成今日油價高企現象,除了是不斷增加需求外,也是地緣政治角力的結果,其主要角色有三,即是美國、中東(主要是伊拉克和沙地)和俄羅斯。美國如意算盤是出兵控制世界上儲油量第二的伊拉克,配合已經駐有重兵的沙地,這便穩妥控制世界2/3石油出口量。但隨後局勢混亂,反而令伊拉克停止石油出口,而俄羅斯卻瞄準供應緊張局面而耍政治手段,變相減少石油出口,令油價上漲。但無論如何,油價最終還是決定於長遠的供求關係。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