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讀者Johnathana君來信,問筆者對「溝淡」和「鎖倉」的看法,今日嘗試在此回應一下。
若炒外滙已有一段日子的投資者,相信對「溝淡」和「鎖倉」這2個詞彙必然不會陌生。
簡單而言,假如你押注於美元升,而美元走勢卻與想像中背道而馳時,你有3個選擇:繼續坐盤、趁早止蝕和溝淡。前2者不難明白,後者則是在與開盤位有一段距離後加碼買入美元,以調低平均水平,希望在美元反彈時可以全身而退,甚或反敗為勝。
至於「鎖倉」則是在看不透短線走勢時,先行鎖定手頭上的利潤或虧損,待方向清晰時再行拆倉。舉個例子,在1.80美元買入英鎊,如果英鎊跌至1.76時,你不甘心斬倉,卻又恐怕英鎊續跌,於是在1.76沽出英鎊,但表明並非平倉,只是持有2張不同方向的未平倉合約。又或者在英鎊升至1.8350後一再受阻時,你不敢肯定英倫銀行加息的機會,因而買入1張英鎊新沽倉,以便在議息有結果後才再定行止。
對於筆者個人而言,「溝淡」尚屬情有可原,尤其是你對美元信心未失,又認為美元跌幅大於預期,已是超賣,因而多買1張,希望執便宜貨,乃正常的做法。不過不要忘記,若美元繼續下跌的話,你所損失的便是原來雙份,即美元每下跌1點,你便損失2點,風險是加大了。因此,在溝淡倉前,必須先行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至於「鎖倉」,筆者是極不贊成的。坦白說,鎖倉是一自欺欺人的做法,粗俗一點說,便是搵自己笨。若果是經紀建議你這樣做的話,對不起,你遇上了無良經紀。此話怎說?
當對短期走勢存疑時,無論帳面是輸是贏,最佳做法便是平倉離場,待有信心時再重新開盤。對前景欠缺信心仍不肯離場,便已由投資變成純碰運氣的賭博,把自己的投資者身份降格為病態賭徒。
要知道一買一賣除了涉及差價外,鎖倉還要支付利息(一般是3厘差價),因此,千萬不要以為鎖倉後美元是升是跌便事不關己,不要忘記每1天都在支付成本不輕的利息,而且在拆倉時亦要又沽又買,與開新盤其實並無分別。既然如此,倒不如洗牌重來,更為化算。
所以我在此奉勸參與外滙買賣的投資者,千萬不要作出鎖倉這種愚蠢的做法,看不通前景的話,便應引刀成一快斬倉,或先行套利,離場才是正確的做法。當然,正如筆者不止一次在此說過,最好在開倉的同時擺下止蝕盤,以防盤勢不順時輸大了,失去預算。
編按:因版面調動關係,原定今天刊登的專欄「錦言堂」暫停一期,下周將如期恢復見報,敬希垂注。
趙善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