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招商局可長線吸納

陸叔理財:招商局可長線吸納

繼上月向母公司招商局集團出售油輪業務後,招商局國際(144)日前再以約26億港元(相等於約5.69億新加坡元)向新加坡上市的招商局亞太控股出售5條公路權益。招商局連番舉動,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專注於港口貨運業務的發展,而集團原本打算將上述公路資產分拆獨立上市,今次只能變相分拆,難免令業界感到失望,原因是集團變相放棄了潛在的特殊現金收益。
是次資產分拆安排,對招商局究竟是利是弊?又或者無論以甚麼形式分拆,結果都沒有多大分別?
招商局持有上述5條公路的股權帳面總值約27.82億元,04年上半年已為集團帶來8900萬元稅前盈利(其持有13%的香港西區海底隧道亦計算在內),佔整體稅前盈利約9.2%。由此可見,公路業務佔招商局的盈利貢獻比重,並非很重要。

出售公路未損盈利
那麼,招商局分拆公路業務後,又有何變化?整個結構重組的安排是:招商局亞太控股以總值8.5億港元的普通股(即發行2.81億股新普通股,定價為每股0.662坡元),及14.11億港元的可贖回可換股優先股(以每股0.761坡元發行4.73億可贖回的可換股優先股),再加上旗下深圳海星港口發展的33%股權,來換取招商局5條公路的全部股權。交易完成後,招商局於招商局亞太控股的持股權益由23.98%增至72.3%,同時變相對深圳海星港口發展持有相同的持股比重(72.3%)。若集團行使可換股優先股,持股量會增至85.5%。

雖然招商局是次安排,失去了獨立分拆公路業務上市的特殊收益,但是交易完成後,招商局亞太會成為招商局的子公司,公路的收益仍可按集團對子公司的持股比例入帳。換言之,招商局出售公路,對日後盈利的實質影響有限。
另外,早前我曾透過對上實(363)前景分析的文章指出,紅籌股跑輸國企的最大原因,是業務過於分散而不夠集中。招商局經過是次資產重整後,日後更能專注於港口業務,相信能夠填補出售油輪業務及分拆公路業務的盈利缺口。究其原因,中港入世及內地經濟增長,帶動整體對港口貨運的需求,好像集團管理層早前曾預測今年貨櫃總吞吐量會按年上升20%至1200萬個標準箱,未來5年更可增加至2000萬個標準箱的處理能力,因此按其優異的04年中期成績表(純利按年上升34%至8.32億元),全年業績達17億至18億機會很大。

短期續處增長期
以股價11.5元計算,市盈率約14.5倍,以一隻未來時間仍處於增長期的股份,相信現價仍頗為吸引。
所以我覺得,招商局借今次行動將公路資產分拆注入招商局亞太的消息調整,反而是開始累積的大好機會。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