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日本,見商店休息,市面沒如常的熱鬧。問人,知是「祝日」,法定假期。奇怪,又非中秋國慶之類,何以放假?
原來是「秋分」。
他們在九月廿三(或前後)的「秋分」節,同每年的「春分」一樣,為彼岸之中心日,是掃墓、祭拜、紀念先人的日子。
中國人沒秋分節,只是廿四節氣中的一個。「分」,一半之意,秋季剛好過了一半,這天白日和黑夜一樣長,各佔十二小時。誰去查證?反正我們相信了幾千年了。
古人認為,陰陽相激而發聲為雷,天地間從春分開始打雷,過了秋分,就不再聽到雷聲了。小蟲鑽入土中以細泥細沙為坏,等待天氣更寒冷一點,便進入冬眠——這一睡,休養生息,直至來年春天驚蟄,讓初響的雷聲驚醒,破土而出,方知年華暗換。
「秋分」已過,總有點涼意,不是悲涼,而是清涼、寒涼,月白而明澈。京城廟堂幾下遙傳的鐘聲,綠葉變黃或變紅,開始凋零或賈其餘勇散發最後的淒豔。迎接並送走中秋,在冬至圍爐之前,秋分是一下微微的歎息,是新頁的開篇,心靈放一天假,作出自保暖己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