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筆者從來不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但從這次立法會的選情及選後中國、香港的政局變化來看,卻認為毋須太悲觀。
香港立法會的選舉結果,透露出一個重要訊息,就是儘管民建聯和民主黨得票的絕對數字都有所增長,但因投票率和投票人數大增,因此這兩個黨的得票率都比上屆立法會選舉時有所下降。
甚麼人的得票率迅速上升呢?除了個別激進民主派之外,得票率大幅增長的是專業人士,包括四十五條關注組的泛民主派,包括功能組別中的由從業人員投票而不是以公司、團體為投票單位選出的議員,這些人都是中產階層,對維護及肯定香港基本的核心價值不遺餘力,而且顯然受到愈來愈多香港市民支持。
為甚麼民建聯和民主黨的支持率會下降?很可能和這兩個黨在政治取態上一味迎合草根有關。尤其是民主黨,明明主要成員都是中產階層的專業人士,但為了爭取廣大草根市民的選票,在政治上一直向草根傾斜,為此而引起工商界的疑慮。
至於普羅大眾,在面對香港這一制近年飽受「一國」的侵蝕和壓迫的情況下,在廿三條立法對自由、人權的威脅下,他們對香港核心價值即自由、法治、人權的關注,更甚於對個人經濟環境的關注,因此他們或將選票投向激進民主派,或投向專業人士──他們認為可以維護他們所關注的自由、法治、人權人士。
功能組別議席在可見將來似無法全面取締。在這種情況下,新一屆的立法會議員似應爭取改變某些組別以公司票為單位的投票辦法,改為整個組別的從業員以一人一票的方式選出該組別的議員,使功能組別議員的專業角色更能突顯。
從京官對這次立法會選舉結果的反應來看,對於較多專業人士當選,似乎比較滿意。陳佐洱稱讚這次選舉「最民主」,董建華說這次選舉「很舒服」。國慶節邀請上京的泛民主派人士也都是專業人士,其中包括循資訊科技界當選的民主黨議員單仲偕,以及過去曾被拒絕到內地的法律界的吳靄儀。
因此,香港民主發展的出路,在於以專業人士為主體的參政者。他們較能為北京接受,也較能為香港工商界接受,更重要的,是他們對香港這一制的基本核心價值的不遺餘力地維護,也能被草根階層接受。
中國的政治文化,不能接受明刀明槍地抗爭,而較有可能接受順着原有思路的改革。中國政治文化有「文字障」,儘管憲法中沒有宣示要實行「一黨專政」,但既定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就不能不對「結束一黨專政」的口號極為抗拒。
中央黨校學者提出的「政黨政治」和「有智慧的政黨不會拒絕國外經驗」,其含意也是「結束一黨專政」,但中共領導人聽起來就順耳多了。「把香港的民主推向大陸」,自然也很難使北京領導人接受,但提出以特區為樣板間作轉型為執政黨的試驗,中共就未必不可以考慮。
香港專業人士,應有這方面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