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恩(JamesA.Dorn)
香港經濟再次回復增長,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就說:「任何時候都不會是增加新稅項的好時候,但我相信,全面的經濟復甦,令社會更多階層受惠,會構成較佳的環境。」他自然是指他的鴻圖大計:新增銷售稅,為現金短缺的政府庫房帶來更多收入。香港未來兩個財政年度,預計會有四百億港元的財政赤字。
經濟理論及政治經驗告訴我們,新增稅項並非明智之舉。正當數以百萬計大陸人,把香港視為亞洲區內首選的購物中心之際,徵收銷售稅只會拖慢商品及服務業的增長。
由大珠三角洲(廣東、香港及澳門)、到泛珠三角洲,以至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目的都是擴展區內的經濟整合、加強貿易。貿易出現增長,政府毋須銷售稅,也可自現有的入息稅架構中,得到更多收入。
開徵銷售稅,在政治上得不到支持:向香港任何一位的士司機問一下,自然明白。個人入息稅已由百分之十五點五增加至百分之十六,公司稅也由百分之十六增加至百分之十七點五,再來一個銷售稅,只會令政府樹敵更多,也影響到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的地位。
政策上的輕微改變,足以對全球經濟的金融市場造成巨大影響。香港是全球最開放的經濟體系之一,政策上不容出錯。偏離低稅制的舉動,即使只是一個細微的舉動,也會令世界對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的觀感,構成負面影響。
根據由費沙研究所聯同凱托研究所,以及多國智囊共同制訂的《二○○四年全球經濟自由報告》,香港以八點七分(以十分為滿分)高踞榜首。有關的數據有兩年滯後,所以得分未能反映新近的政策改變。若港府開徵銷售稅,香港在經濟自由方面的得分肯定下跌,新加坡或新西蘭將會取而代之,而香港將失去自七○年起,一直佔據的榜首地位。
港府必須重新考慮是否開徵銷售稅,尋找其他積極方法,推動經濟增長。加強保障產權、減低規管開支、順利過渡到民主政制、將自由的傳統傳揚大陸等,對香港的繁榮都有好處。
全球經濟自由指數排名以及方向變化,兩者皆十分重要。事實上,方向變化可能比排名本身更為重要。編訂全球經濟自由指數的經濟學家詹姆斯.格特尼(JamesGwartney)和羅伯特.勞森(RobertLawson),制訂了一個「連鎖相關」指數,比較一個國家在經濟自由指數上的歷年變化。他們發現,香港在九五年回歸前的得分為九點一分,到了○二年,得分下跌至八點七分。
他們又發現,香港在「花時間與政府官員周旋」一項的得分,由九五年的九點五分,下降至○二年的六分。我曾與不久前到港的一位和路迪士尼行政人員傾談,得悉高層管理人員得花很多時間跟政府官僚周旋,以至工程成本上升。
我又造訪過幾位政府高官,發現他們頗為在意自由指數中一個比較瑣碎的項目,就是在「法律架構及產權保障」項下「軍事干預」一項。九五年時香港在該項評分中得到八點八分(即很少受到干預),但在○二年只得到五分。官員表示,評分偏低有欠公平,因為特區內的人民解放軍駐軍甚為低調,也沒有影響產權保障。他們言之有理,來年的指數會作出相應調整。
然而,官員應該更為關注徵收銷售稅,對香港評分和排名構成的負面影響。他們的概念應該是「不要增加稅項」!這樣做會帶出一個明顯的訊息,就是現在的領導層,致力維持香港作為全球經濟自由之都的傳統地位。
……………………………………………………
作者為美國凱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副所長,凱托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