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蚊媒傳播的瘧疾可引致急性感染,導致發燒,影響肝、腎及腦部,甚至造成死亡外,一種罕有的「三日瘧原蟲」更可潛伏在人體內長達數十年,慢慢地刺激病人免疫力,影響血小板及導致肝臟、脾臟發大;單憑表徵難以確診為瘧疾,有外國個案竟被當作癌症予以治療。 記者:梁洵瑜
瑪麗醫院近年曾治療過一名染上這種罕有瘧疾個案,患者是一名六十六歲老婦,入院時發現呈白血球過低、肝臟及脾臟發大,驗血及其他檢查均找不出原因,肝功能也正常;醫生懷疑是淋巴腫瘤,因為淋巴腫瘤的病人都會呈現這些病徵,故把脾臟切除化驗。
香港大學內科榮譽副教授詹楚生指出,雖然病人的整個脾臟較正常大了數倍,但切除後卻找不到腫瘤,顯示病人並非患上淋巴腫瘤。病人在手術後四周開始發燒,肝臟繼續脹大,腳部腫脹,並有蛋白尿等腎臟併發症,再次驗血種菌均找不到任何細菌及病毒。
醫生遂把病人的血液以更微細的「拉片」方式檢查,才找到極小數量的瘧原蟲,再由微生物科醫生檢查,證實病人染上罕有的三日瘧原蟲(Plasmodiummalariae)所致的瘧疾。三日瘧原蟲可致慢性感染,但病人體內的瘧原蟲數目可以很少,而醫生在該名病人的血液樣本中找到四粒瘧原蟲,病人服用抗瘧疾藥物後,已告痊癒。
詹楚生說,這類瘧疾屬慢性感染,相信病人於數十年前在廣東生活時已染病,但沒有明顯發病,瘧原蟲一直潛藏在其體內並呈現慢性感染,影響白血球、血小板及脾臟,當患者的脾臟被切除後,免疫反應轉變,令腎臟出現併發症。這種瘧疾無論在本港或全球均屬罕有,數年前希臘有一名老婦感染了這種瘧疾,醫護人員也一直找不到原因,懷疑她患有淋巴腫瘤,甚至進行化療,其後才被證實染上瘧疾。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解釋,瘧疾經由帶有瘧原蟲的蚊子叮咬後傳染,潛伏期十二至三十日,瘧原蟲有四種,包括間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卵狀瘧原蟲及三日瘧原蟲,典型病徵包括發燒、發冷、頭痛、疲倦及肌肉疼痛;嚴重會併發貧血,肝臟、腎臟及腦部受損;預防方法主要靠防蚊措施及服用預防瘧疾藥物。
本港今年至今共有二十七宗瘧疾個案,最新一宗是一名印裔商人於上月底從杜拜前往上海和杭州旅行,在本月初返港,抵港前兩天出現發燒及發冷等病徵,入院後證實染上間日瘧疾,現時情況穩定。
本港的個案以間日瘧原蟲為主,少數屬惡性瘧原蟲。兩者均可引致急性感染,導致大量紅血球受感染,並阻塞血管,嚴重者可致命,尤以「惡性瘧原蟲」較嚴重。
近年本港瘧疾個案主要由外地傳入,個案已續年減少。但衞生防護中心早前稱,今年瘧疾個案較去年同期上升一成半,經分析後並無發現患者在流行病學上有關連,患者主要是由東南亞來港工作或旅遊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