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羅浮宮 - 陶傑

快餐羅浮宮 - 陶傑

小說《達芬奇密碼》,不但全球行銷八百萬,連巴黎的羅浮宮也再度走紅。許多遊客拿着小說再訪羅浮宮,細數宮前的玻璃金字塔,看看玻璃是不是真的有六百六十六塊。
小說的密碼從這裏開始,但是對許多還沒有讀過小說的人,羅浮宮是人生世界的開始。貝托魯奇的《戲夢巴黎》,三個少年旅伴相約去羅浮宮,在著名的主廊(LaGrandeGalerie)的木地板甬道上賽跑。小說中的謀殺發生在現代的羅浮宮,本來是大革命後向平民開放的博物館,「你去過羅浮宮嗎?只逛了半天怎夠,上一次我去了巴黎五天,花在羅浮宮裏足有三日。」隨着大陸的「中產階級」開始爭相踏上歐洲的品味和身份之旅,羅浮宮也必將淪為一個東亞暴發社會最方便的矯情。

去羅浮宮三小時不夠?又不是藝術系研究生,在日理萬機的電子科技時代,這是很三毫子文藝小說的外行話。遊羅浮宮首要抓住重點,正如彭定康來到香港,只抓住「民主政改」一個主題,其他百樣的甚麼民生,通通交給布政司負責。
如果久聞蒙娜麗莎的大名,重點就是達芬奇,只有三小時,進羅浮宮只須遊意大利文藝復興那一部份。羅浮宮的管理層早已為全世界想妥了:文藝復興館在一號廊開始,波蒂切利(Botticelli)的《維納斯和三天使》是見面禮之作,經歷了這個甬道二流角色的熱身,才走進三號廊,參觀十三世紀的先驅千瑪布(Cimabue)的《天使中的麥當娜》。
為甚麼要先經這兩個廊?正如讀唐詩,要先讀初唐的王勃和陳子昂,再進入盛唐的李白、孟浩然、王維,而杜甫的詩,就是達芬奇,雖從盛唐才出現,最後橫跨一整個唐代。羅浮宮裏的文藝復興館,達芬奇在後面,法國政府想世界觀眾先欣賞前期畫家對模特兒女性柔美的捕捉,這一層比較膚淺,但然後才可以走進蒙娜麗莎微笑中玄妙的天機。
這還沒有完結。羅浮宮的主人想觀眾來赴蒙娜麗莎的約會之後,再經歷其後的巴洛克(Baroque)的反高潮——多一點修飾,少了三分直率,再從頭回味達芬奇的神趣。
從這裏走出去,就到了十九世紀的法國,以後的事,人人都太熟悉了。羅浮宮是一個氣派懾人的女子。她身上的一切奇珍,千萬不要太有野心,對於她,你窮畢生的精力都無從探索至盡,只須認定那兩片最出眾而誘人的紅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