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盡信分析員

不能盡信分析員

梁嘉銳

最近,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獨立的證券研究公司所作出的分析和預測,遠較一些證券行的分析準確。其實行內人早知此事,不過如今有詳細的統計分析,白紙黑字說明而已。報告發表以後,當然引起頗大關注,特別是吸引一些小股民的注意。因此,當地有更多呼聲,要求嚴格監察證券行的分析和預測。
其實,這只不過是美國金融市場的其中一項改革而已。一直以來,「內幕交易」在業界及學術界都有不少討論。但到了安然(Enron)事件曝光,以及其「審計公司」安達信(Anderson)因知情不報的「醜案」,發生環球性的結業或被收購,美國金融市場的監管,便響起了警號!而小股民以前車之鑑,亦更多更踴躍地透過不同媒介,包括一些報章或電視台的網站,發表意見,表達極大的關注。由於牽涉的問題頗多,所以我們只好分拆成數篇文章,逐一將問題討論。
我們首先回到分析員的問題。其實,那些證券行的分析員除了做分析和預測外,亦需要為他們所屬的公司賺取利潤,因此,工作上存在一定的「角色衝突」,似乎是難以避免的。有趣的是,明知存在這類角色衝突,甚至可能有「利益衝突」,為甚麼傳媒對這些機構的分析員所作的分析,還是這樣趨之若鶩?為甚麼會有股民全心全意相信這些分析呢?這是筆者多年來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之一。

第二,是獨立的分析員。為甚麼以美國金融市場這麼多年的歷史,要到今天才懂欣賞這些獨立分析公司或分析員的貢獻?而亞洲雖號稱有多個國際金融中心,但是,有多少獨立的分析公司或分析員?是否市場願意給予這些獨立分析、獨立研究的報酬還不夠多,以致難以吸引有能之士加入?那麼,傳媒的功能在哪裏?亞洲市場對資訊的需求究竟是怎樣的呢?而香港政府聲稱要發展鞏固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分析員方面,又作出了甚麼對策?
另一個相關問題是其他分析員,包括一些大型國際機構的分析員(包括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等)。由於某些國際機構在亞洲區久不久便會發行數以億元計的債券,因此,嚴格來說,「角色衝突」仍然存在。
不久前,亞洲發展銀行某名分析員「預言」台灣資產市場將會大調整。該言論成為報章頭條,於是,台灣股市在一、兩日間暴跌,後來雖然回復正常,但筆者於台灣學術機構任職的朋友卻忿忿不平,認為該分析員用的數據和統計方法皆過時,卻不負責任地發表言論,連累股民。
真不知道,亞洲金融市場的專業分析,可在何時達到更高階段!
……………………………………………………
作者為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