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翻一本《中國歷代御膳大觀》,非常有趣。中國飲食文化是由宮廷菜、官府菜和各地風味菜組成。皇帝統治,有莫大權力和能力滿足生活享受,「御膳房」由大批名廚進宮掌灶,設計製作菜餚,花盡心思力氣,討得上級歡心。
其中好些也沒甚麼大不了,不是不好吃,而是一旦流傳到民間,人人吃得到,身份便「淪落」了。其中好些,則猜不透是啥?
像唐代宮廷名菜「雪嬰兒」,原來取用肉壯小青蛙,宰殺剝皮去內臟……等過程後,撒上綠豆粉拌和保鮮嫩,下鍋急炒至汁濃,即出鍋上桌,色似白雪,形似嬰兒,故名。變態吧?
元朝「馬思答吉湯」乃西域少數民族的湯菜,原料是羊腿肉、草果、桂皮、卸成事件(即禽畜內臟或碎肉塊)、回回豆子、香梗米、茴香、葱結、香菜……一看便知香料重。回回豆子是甚麼?有說是咖啡豆,待考證。食家們,咖啡做湯好喝嗎?
清宮「三不粘」,以雞蛋黃、澱粉、白糖勻適量水炒成,色金黃、味鮮美。不粘盤、不粘牙、不粘筷子——咦?相當「街坊」,憑甚麼進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