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團體一項調查發現,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八家月餅商,在本年生產四百萬盒月餅的同時,亦製造近六千萬件包裝物品。該團體表示,市場上售賣的月餅所附帶的膠刀和膠托盆等小物件,屬於「不必要」的物品,只會造成環保問題,為垃圾堆填區添加負荷。候任立法會議員蔡素玉更表示,「月餅商是這些垃圾的源頭」。
我們對環保團體及蔡議員的意見不敢苟同。對於環保團體來說「不必要」的隨月餅附送的小物件,對於消費者來說卻可能為他們提供不少方便。換言之,消費者願意為這些方便多付一點錢。假設這些物件真的如環保團體所言是「無謂」的,即它們並沒有為消費者提供方便,但消費者卻要為此付出較高的價錢來購買月餅(因為這些附加物品需要成本製造),你猜消費者會那麼笨去買一些他們「不必要」的東西嗎?
因此月餅生產商並不是製造「垃圾的源頭」,它們只是投消費者的所好而已。從這個角度來考慮,我們因此反對有些人提出的以立法的形式來管制月餅生產商怎樣去包裝他們的產品的建議。這樣做不但未能從根源去解決問題,而且還會衍生出新的問題來。例如該等法例若正式通過,政府行政和處理費用難免上升,更可能帶來官營機構的權力膨脹的不良效果。
環保團體應該做的是從教育消費者的方向入手。事實上,這些環保團體多年來的宣傳工作,成效已逐漸浮現。以這次被批評的八家月餅商為例,除其中一家沒減少月餅附送的包裝物品外,餘下七家均有減少,減幅由最低的百分之六至最高的百分之二十七。
只要消費者覺得環保值得支持,願意犧牲沒有附帶小物品所帶來的不便,我們還用擔心月餅生產商製造「無謂」的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