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Preiss筆記:回教金融學影響力日大

MichaelPreiss筆記:回教金融學影響力日大

回教金融學(IslamicFinance)正形成一大主流趨勢,必須加以重視。回教金融學近年不斷急速發展,尤其是在2001年發生了「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後,本來有逾13000億石油美元投資於美國的阿拉伯和回教投資者,紛紛向外尋求避險天堂,為其資金找尋更安全的容身之所。

埃及的開羅交易所,是今年全球表現最佳的股市,至今累積升幅已高達78%。而在回教徒世界以外的地區,回教金融學的影響力亦已愈來愈大──歐洲首家回教零售銀行於本月在英國正式開張、美國財政部剛剛委任了1名專注於研究回教金融學的學者入閣,而德國薩克森安哈特州亦剛剛推出了歐洲第1隻回教債券。此外,亞洲債券市場論壇亦正在研究回教債券的結構,而新加坡貨幣管理局更派出1組人前赴中東,邀請回教銀行到新加坡開設分支,以提高其金融中心地位。

富豪亦順應潮流
回教金融學是新的潮流趨勢所在,但並非只有投機買賣的資金,才會對其加以注視。以準確投資眼光馳名於世的香港首富李嘉誠,最近亦透過其旗艦公司長江實業(001),聯同杜拜伊斯蘭銀行成立了1個資產值達4.5億美元的回教物業基金,以順應這個全球的投資大趨勢。

投資須符合律法
全球有超過15億回教徒,估計他們所擁有的資產多達2500億美元,並按年以約10至15%的速度成長。因此,不少銀行和財務機構覬覦這個龐大的市場,紛紛為他們度身定做合乎回教律法的投資市場,做法便不令人感到驚訝。

所謂「律法」(Shariah),又稱為「道路」(theWay),是神聖法例用以表達可接受的對與錯標準。根據回教律法,回教徒在投資於1間公司的股票或債券前,必須先行評估該公司的業務性質,而業務性質可以劃分為「可以接受」(halah)和「不可以接受」(haram)兩類。假如所賺取的盈利是來自未獲認同途徑,便會被回教律法歸納為「不可以接受」類別,這些業務包括生產和推廣下列產品:酒精、賭博、與利息相關的金融產品、豬肉和色情書籍等;而其他業務,譬如破壞生態環境、對於勞工和發展中國家有不良紀錄,以及製造和銷售煙草、武器或防禦等產品,亦會被部份回教徒投資者視為不道德和難以接受。
最近一項針對在倫敦交易所、紐約交易所和納斯達克市場掛牌的9000家公司所作的調查結果顯示,獲回教徒認同為可接受的產品和服務,比率介乎55至66%之間,而再經深入分析公司的財務報表後,他們願意投資的公司進一步縮減至25%的納指成份股、20%的倫交所股票和14%的紐交所股票。換言之,能符合回教投資準則的上市公司,只有不足2000家。

共同承擔是哲學
回教財務學中,有2點必須提出討論。第1點是「風險共同承擔哲學」(risksharingphilosophy)──債權人必須分擔債務人的風險。事先議定利率,雖然可以為債權人提供了具保證的回報,債務人卻要因此而承受不合比例的風險。上述做法被視為1種剝削,對社會固然沒有建設性,從經濟角度看亦是1種浪費。因此,回教財務學所提倡採用的借貨形式,是盈與虧共同分享和承擔。

第2點是透過一些特定的商業常規和奉獻(zakat),來達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的。所謂「奉獻」,是有財政能力的回教徒每年所作的慈善捐款稅項。
由於對回教金融學內所指的「可接受業務」有五花八門的解讀,一些國家便試圖把它標準化,當中以馬來西亞最為積極。去年11月,馬來西亞政府聯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以沙地阿拉伯為基地的伊斯蘭發展銀行,成立了1個「回教金融服務局」,目的是協力訂立有關條款和準則。
馬來西亞的努力並沒有白費,這個擁有60%回教徒人口的國家,在這方面的金融發展現時已超越了中東──該國國內已有多於20家本地或外國銀行,提供合乎回教律例的金融服務。此外,其互惠基金亦有14%的資產是符合回教律例的要求,並有700家在吉隆坡掛牌的公司是被列入為完全沒有沾手「不可接受」業務的類別。馬來西亞是回教金融學開發的先鋒,由於能早着先鞭的關係,相信其市場佔有率到2010年便可望翻一番。
由此可見,若要走在趨勢前頭,不想落後於形勢,投資者和金融市場專家須密切留意回教金融學的發展。
[email protected]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
(本欄作者為亞洲債券論壇的研究員,亦擁有認可回教金融分析師的專業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