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縱橫:市價賣地符公眾利益

投資縱橫:市價賣地符公眾利益

上周新地(016)公布業績,成績遜於市場預期,管理層炮轟政府所定的「勾地價」過高,揚言會向政府施壓,這與較早前多個發展商先後批評政府的「勾地價」及「補地價」政策「過於僵硬」同一口徑。政府的回應是「勾地表機制可反映市場價值,令市場彈性決定土地供應數量」。究竟誰的說法更合理呢?
任何人或團體,按己方的利益立場,向政府游說增加或不要增加土地供應均無問題,這是一種自由,地產商亦應擁有這種權利,但土地是社會大眾的資源,政府是否接受這些要求,必須考慮要求的理據及公眾整體利益。若有留意,近期地產發展商公布的業績,整體而言是相當理想,樓價大幅回升及樓盤熱賣是主要原因,可以說,發展商現時是以理想的市價賣樓,而水漲船高是必然現象,地價因樓價上升而上升,自然會推高「勾地價」及「補地價」,政府及公眾不會接受地產商賣樓要高價,批地要低價的要求。
香港經濟今天能有如此好的復甦勢頭,除了自由行效應外,樓價回升拯救負資產及推動轉按是主要原因,而能使樓價回升並非政府入市干預的結果,反而是政府放棄了過去的積極干預政策,讓市場自行決定供求及價格,令投資者對樓市重拾信心,這是不爭的事實,任何人都應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復甦,亦應繼續鼓勵及支持政府以「市價」供應土地的政策。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