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投資股票等於投資管理層

陸叔理財:投資股票等於投資管理層

相信不少投資者都知道,買股票要兼顧管理層的質素,但真正明白箇中道理的人卻不多。
從理論而言,質素佳的管理層,可為企業制訂正確的發展方針,從而為企業帶來更多盈利;又或者他們擁有更佳的危機應變能力,在逆境時將負面影響減到最低。不過,這些終歸是空泛的理論,在實戰世界裏,業界又如何去界定何謂「好的管理層」,從而幫助選擇股票呢?
業績是歷史反映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為何有些股票公布理想業績後仍會下跌,有些卻可以繼續向上?除了因為個別行業整體的發展空間外,很大程度上是市場對管理層有否投下信任的一票。
業績永遠是歷史的反映,但將來業績能否保持現況,甚至可以做得更好,單從現在的業績,是未必看得出來的。所以業績公布後,絕大部份的企業管理層,都會主動與分析員或基金經理見面,希望讓投資界了解多些公司的發展,而關鍵就在這裏了。
跟外國不同,一些歐美分析員或基金經理,他們投身投資界前,可能在某行業浸淫了一定日子,所以可憑其經驗來分析行業及企業前景發展。
然而,本地業界專長於財務數據分析,對於行業及公司的分析,除了找一些相關行業友好「套料」外,惟有依賴對管理層的信任。換言之,業界繼續支持有關股份與否,很大程度是他們會否相信管理層們今天所開的一張「期票」。

不少業界朋友都表示,若要長線投資一隻股票,他們會要求管理層能夠待之以誠,而並非巧言令飾去包裝公司。因為要投資於一張「期票」,最重要是建基於信任之上。

不溝通難有知音
另外,一些管理層相信「有麝自然香」,故只埋首於工作,而不理會股價的表現。他們相信,只要做好本份,股票自然會有人垂青。其實這種想法也只對了一半。作為公司管理層,搞好本業固然重要,但要吸引投資者,同樣地要重視股價表現。
為何市場上這麼多股票都出現很大的折讓?最大問題是管理層缺乏對外界溝通,根本無人知曉其股票之價值所在。所以,管理層口口聲聲不理股價表現,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當然,我們不希望見到只喜歡炒股票的管理層或老闆,因為只喜歡炒賣而忽略本業,企業前景亦難有好表現,甚至乎有些公司將股份按給證券行作炒賣,最終連公司也賠上。
綜合上述分析,一個優質的管理層要做好本業,又要有高度誠信及懂得將公司價值向市場宣傳,其實非常困難。若管理層們可以做到上述等理念,這公司便值得「捧場」。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