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理論:債市表現反映資金流向

實戰理論:債市表現反映資金流向

美國聯儲局上周議息,再度加息1/4厘,已是今年第3次加息。議息前市場普遍認為,從數據上反映美國經濟並不如想像樂觀,加息機會較低。但筆者早已指出,加息與否並非看通脹,也並不是擔心經濟過熱,而是看美元強弱。今次的加息周期,無論在客觀環境、經濟基調,以及背後目的,皆與數年前的加息周期情況完全不同。
儘管格老在言論上對美國經濟的前景看得如何樂觀,但10年長債孳息率應聲急跌,一度跌穿4厘關口,反映資金對經濟前景的看法並不如格老般樂觀。在過去兩次加息期間,美國的經濟數據表現疲弱,根本不用擔心通脹問題,筆者已多次指出,格老背後加息的原因純粹只為承托美元而已。

資金由股入債
過去筆者曾經指出,加息不用擔心,若果加息是因為經濟強勁、擔心通脹的話,則愈加息,股市愈要升。然而,現在是就算經濟不好,也一定要加息,看法便完全不同。愈加息,經濟就愈差,對股市便有負面看法。我們在分析同一個因素之時,一定要因應當時的情況而作出不同的預測。加息對股市之影響,要視乎加息背後之動機而定,不能因為在上一次加息周期逢加必升,就以為今次情況會一樣。
從債券市場的表現,正反映資金繼續從股市流向債市,似乎投資者相信油價高企會拖慢經濟,多於擔心油價高企會引致通脹。儘管格老的言論如何樂觀,市場的反應才是投資者的真正看法。
自從「唱淡樓市」分析員封咪後,市場上已幾乎一面倒是唱好樓市的聲音。其實數據分析本來是客觀,但若果加入主觀因素或利益關係,客觀的數據也可被斷章取義,指鹿為馬。筆者覺得市場應該要存在着不同角度的分析與看法,令小投資者有所警惕及考慮。
筆者一直都很欣賞「唱淡樓市」分析員之分析,因其評論較中立及全面,姑勿論錯與對,起碼在處理數據方面具邏輯性。近期地產商不斷對政府非議,又說地價貴,又話驚有斷層,這純是私人利益攸關之問題。要政府托市的是地產商,贊成限制樓宇供應量的又是地產商,現在政府不肯賤價賣地,又話驚斷層。其實出現斷層令「求過於供」,樓價自然會升,又何懼之有?出現斷層,小市民之二手樓蟹貨就可善價而沽,負資產一族便可有救,真是皆大歡喜!究竟這是健康還是不健康呢?
沈振盈
訊滙證券董事總經理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