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隨筆:客觀分析從數字入手

投資隨筆:客觀分析從數字入手

要分辨「事實」與「意見」並不困難,一般屬意見的表達方式都會夾雜至少一個形容詞,凡是形容一樣事物,都帶有主觀的成份。「美國的通脹很低,利率也低,加息1/4厘不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這段話之中,「很低」、「也低」以及「很大」等都是形容詞用語,都是「意見」而非「事實」,只要有「分辨」這一意識,要找出「意見」及「事實」並不困難。
那麼,要如何處理「意見」呢?意見本身只屬於一個資料,可能很有用,也可能只是廢話一堆,要判別「意見」的參考價值,便得看這意見背後有甚麼理據,這理據並非由讀者或聽者作出推測,而是由發表意見的人提供的。
若理據愈客觀或具有邏輯支持,則該意見的參考價值愈大,反之,則不宜輕信。很多時意見並沒有附帶理據,人們慣以自己的想法代入,然後提供理據支持有關意見,那麼,便會出現混淆意見與事實的結果,作出很多錯誤的決定。
至於甚麼是客觀事實,沒有一定的標準,但筆者以為,「數字」是最客觀的事實──這是筆者的「意見」。數字雖然有可能在公布時被人扭曲,但現在眼前的數字依然是個客觀的數字,10%便是10%,誰也不會主觀地把它看成是另一個數字,因此,要作客觀分析,必從數字入手。
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