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適齡入學人口不斷收縮,沙田區一批預期將會收生不足的小學,聯手展開救亡行動,在沙田區小學校長會的協調下,有30家小學達成共識,自行決定推行「分區小班教學」。計劃中各校將每班人數減至不多於23人,從而減低區內學校收生的壓力。
推出小班教學的目的是要提高教育質素,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成績。問題是究竟有沒有充份的證據證明小班教學確能帶來好處?答案是否定的。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E.Hanushek是這方面的專家,其研究表明,單憑壓縮每班的人數並不會帶來學生表現的明顯改善,而且為了提高師生比例,政府還需要大量增加開支。以美國為例,從1960到1995學生與教師的比例不斷減低,由25.8下降至17.3,相應地每名學生的開支則由2122美元大幅上升至6434美元。以美國高中生所考得的SAT測驗結果作為評核標準,Hanushek發現小班教學未能有效提高學生在該考試中的表現。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C.Hoxby在《經濟學季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亦有相同發現,她的結論清楚而明確:「Ifindthatreductionsinclasssizehavenoeffectonstudentachievement」(小班教學並未能改善學生表現)。
如學生不能受惠於小班教學,又是甚麼人能透過這政策而得益呢?
正如兩位教授所指出的,小班教學只能令教師工會及其支持的政客受益,因為他們將從推行該政策所必須的龐大經費中獲益。明乎此,張文光首先出來支持沙田區小學的建議難道僅僅是巧合嗎?財赤當前,政府切勿急於推行小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