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是源頭 - 吳靄儀

湄公是源頭 - 吳靄儀

對柬埔寨來說,七月底是旅遊淡季,因雨季已經開始,對我們來說卻是正中下懷,淡季人少,最宜看寺院;午間黃昏下一場雨,更消暑氣。雨來得又準時又短,進得門來坐下點午飯的飯菜,天就下滂沱大雨,吃飽會鈔,正好雨散雲收,待下午茶時分再來。
但是這雨季旱季的天氣,就主宰了自古以來的柬埔寨人經濟和生活。我們第二天大清早驅車往暹粒河口外的淡水洋洞里薩湖TonleSap遊玩,方能親身領悟。

一小時的車程,路途上兩面村落,稻田蓮塘,喚起我兒時記憶。接近河口,開始見小僅容身的茅蘆夾道,那是季候散工的棲身所。孩童嬉戲道旁,衣不蔽體,婦女門前操作,面無歡容,跟繁榮的市區居民是兩個世界。
沿湖浮村處處,顯然是較為經濟穩定的漁戶人家。這個湖原來是湄公河的蓄水池,七月至十一月雨季期間,上游洪水都聚集於此,湖的面積擴至十萬方公里,蔚然成「洋」,魚蝦水產盡入湖中,旱季水退,湖水驟退,面積縮減至三千多方公里,淺水捕魚,唾手可得。鮮蝦活魚吃不了,就搗碎曬醃為醬,是當地食譜一大特色。
我們見浮村上十分忙碌,小艇穿梭來往,有販賣蔬果魚肉的、有做工程的,有送貨的、載人的,而浮屋有不少面積頗寬敞,主婦忙碌家務,戶內吊床上老人家及小孩則享受悠閒。我見蕭教授拍照拍個不停,原來她人類學家的眼睛,從頭飾看到不同民族淵源的人混雜:越南的尖頂草帽、柬埔寨人的鮮麗方格頭巾等等。我注意到人口之中小孩特多,少見老人,暴政對人口的摧殘,實在難以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