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恭蕙
新一屆立法會有十八位新面孔,包括在九七年前代表金融服務界別,現捲土重來的詹培忠。除了傳媒關注的長毛梁國雄,其他新當選立法會議員將會決定○四至○八年度,立法會的運作效率、速度和風格。這些議員的工作方式及承擔,則有待觀察。
親政府陣營的民建聯取得十二個議席,自由黨則取得十個議席。自由黨的其中兩個議席,更是首次循直選得來。兩個政黨都有成員為行政會議成員,可視為行政長官董建華執政聯盟的一分子。然而,兩個政黨的意識形態卻截然不同。
民建聯傾向社會主義,一貫得到左派團體例如工會及基層人士等支持。然而,過份支持董建華親近商界的政策,例如不願訂定最低工資,及不容訂定集體談判權,令其受歡迎程度受到影響。
自由黨的經濟和社會取向,接近保守黨,與董建華的政策路向似乎相當合拍;但若要被視為真正有執政能力,自由黨必須對很多問題再深思。自由黨自稱比其他政黨更熟悉經濟事務,但在選舉期間,候選人闡述經濟事宜時未見出色。自由黨需要由親商界轉型為親市場,並支持公平競爭,才稱得上恰如其分。
民建聯及自由黨在選舉期間表示,支持在二○一一年以普選(假設是公平選舉)選出行政長官,並在二○一二年普選立法會議員。這顯示出兩黨與民主派陣營的重大分歧。
民主派方面,有九位立法會議員的民主黨,還未立定主意做社會民主黨還是自由民主黨,而明顯民主黨黨員中兩派人士也有。前綫內有工會人士,明顯走社會主義,但也有立場不清晰的黨員,例如劉慧卿等。四名大律師似乎是自由民主黨人,但其政治意識形態,尚未清晰。
民主派陣營宜重整路向,令公眾能清楚區分社會民主派人士,以及自由民主派人士,而這將對民主派有利。兩派仍可聯合爭取更理想的政治制度,又可以在諸如最低工資和集體談判權等事宜上,避免內訌,透過民主政制解決這些問題。
至於長毛和鄭經翰等幾位打出支持民主旗號,並在地方選區選舉中勝出的獨立議員,以及在功能界別選舉中勝出的議員,包括會計界的譚香文、醫學界的郭家麒和社會福利界的張超雄等,可與民主派人士締結更緊密的聯盟,同時要展現出自己在社會和經濟政策上的取向。
立法會議員要履行選舉承諾。大部份功能界別的議員都說為本身的界別爭取利益,廣泛的公眾利益卻絕口不提。其實根據《基本法》,他們服務的是民眾。例子之一是金融服務界別:五名候選人只講保障股票行或金融經紀的利益,似乎沒有人提到保障小投資者權益,或要求上市公司要有更佳的公司管治。
由直選產生的余若薇、吳靄儀、湯家驊及梁家傑提出百日大計,方向最為明確。如何履行承諾,可讓公眾人士及早認清他們的工作能力。希望他們可以帶領一個勤奮的立法會,令立法會的政策和政治工作更為專業。選民希望自己選出的代表,擔任加緊監察的角色,令行政當局充份問責,改善香港的管治。
……………………………………………………
作者為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基本法》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關注組文章逢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