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哪裏來的決心,竟然緊扳着扶手,一步一步地攀上七十度角的石級,登上吳哥窟第三層高頂,就是要看曙光中浮雕的天國舞女。天女是看到了,果然端麗無倫,但更大的享受,是頂層少人跡的逸靜。早晨的空氣清新,坐在幾經百年風雨歷煉的青石上冥想,真的有出塵的感覺。吳哥窟本是婆羅門教的寺院,後來改為供佛,但印度宗教文化痕跡處處。我就是喜歡這種歷史的斑駁。
下石級比上石級更艱難,實行眼觀鼻、鼻觀心,心中澄出一片空靈,不為外物所動。蕭教授持着數碼相機攝錄,譏笑我的緊張模樣,但後來發現,兩人一般腿痠痛,方知這短短一程殊不簡單。
吳哥窟第一層迴廊壁上著名的是精細的浮雕,一壁的主題是印度教的一場歷史大戰,從各路軍隊出發的秩序井然,到酣戰中心的場面激烈,每一條線條都是生動有力,令人不禁神馳,遙想當年作此浮雕的匠人究竟是怎樣的人。
另一壁的主題是翻攪牛奶海的神話,正邪角力,天神與妖魔各一邊,是巨蟒身為繩索拔河。這個神話其實哲理甚深,但不顧哲理,但看圖畫,已教人着迷。
除了吳哥窟,最重要的古跡就是吳哥王城AngkorThom遺址。王城正中是巴戎寺Bayon,比吳哥窟遲差不多一世紀,迴廊浮雕的主題和人物面貌身段也是本土柬埔寨及民間得多。最妙畫中有不少中國人,似乎是經商日久,娶了體態可人的女子,於是定居於此,但保留衣冠習慣,浮雕中但見他們屠豬殺狗(導遊說是羊,我和蕭教授堅持是狗),樂不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