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港人都有遲睡的習慣,不到深宵,甚至臨近日出也不肯入睡,而消夜、卡拉OK、雀局、打遊戲機等成為這些「夜貓子」的最佳活動。有精神科醫生指出,生理時鐘會令人自然地出現間中遲睡的情況,但若遲睡情況持續,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及情緒,則可能患上了「遲睡症」,須盡早求醫,否則可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甚至衍生抑鬱症。 記者:陳倩雯
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教授榮潤國接受訪問時表示,根據人體的生理時鐘,一天有二十四點二小時,而非二十四小時。因此,當人讓生理時鐘自由活動時,每個人都會愈來愈遲睡,此情況在學生放暑假時最常出現,「如果你日日唔校鬧鐘,你自自然然就會愈來愈夜先瞓,有時星期六、日唔使返工返學都會係咁,所以好多人星期一返工返學會覺得特別辛苦。」
他稱,間中遲睡的情況十分普遍,遲睡者只是遲了睡覺,睡眠的質量則沒有受影響,只是早上常因被迫起床導致日間精神不足。這些人只要改變睡眠習慣,如逼迫自己每天早上八、九時起床、日間不午睡及每晚早半小時睡覺,不難改善遲睡情況。
不過,榮潤國指出,部份人的遲睡情況十分嚴重,一周最少四、五晚在最早凌晨三、四時才能入睡,早上難以起床,或須午睡,第二晚卻難以早睡,屬「遲睡症」患者。外地有一名教授就在十多歲開始,每天凌晨四至五時才入睡,早上八、九時完成課堂後即睡覺。此情況在生理時鐘未穩定的青少年中最常見,醫學界估計這或與遺傳因子有關。
他強調,遲睡症與情緒病有互為因果的關係,患者常因遲起床而影響工作、學業及人際關係,因而影響情緒;情緒問題又會導致失眠,令生理時鐘進一步向後退,於是遲睡問題無法改善,形成惡成循環,嚴重會衍生抑鬱症。同時,遲睡症患者因長期缺乏睡眠而容易引致意外,有研究並指對新陳代謝及血壓都有不良影響,也會加速衰老及提高死亡率。
他呼籲患者盡早接受治療,如連續兩周接受強光治療,即每日被強燈照着二十至三十分鐘,以控制生理時鐘;或服用褪黑激素藥物,令身體在天黑時釋放告訴身體要睡覺的荷爾蒙。若上述兩方法均不奏效,病者則可任由生理時鐘繼續退後,約兩周後即恢復正常睡覺時間;或索性找一份夜間工作,將所有日常生活調到夜間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