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帶領香港走出迷宮?

誰帶領香港走出迷宮?

歷史上至今最受各方面關注的立法會選舉終於結束。一如所料,投票率創出新高,超過百分之五十五。

何永謙

驟眼看來,新一屆立法會的宏觀政治板塊結構似乎和上一屆大同小異,雖然民主黨少了兩個議席,但是四十五條關注組四名大律師均獲選,加上新加入戰陣的梁國雄和鄭經翰等,及多名在功能組別勝出的新面孔,泛民主派在立法會一共取得二十五個議席。雖然未達一半議席,但已足夠左右政府的重要決策。
民建聯與自由黨分別贏得十二及十個議席。加上早餐派四席及個別獨立議員,所謂親政府議員有三十多人,稍微過半。不過,用傳統親中相對民主派兩極分化角度去看議席的分布,並未能完全解釋立法會最新政治形勢的複雜性。
首先,自由黨田北俊與周梁淑怡的勝利,說明了政黨獨立自主的重要性。去年七月,田北俊帶領自由黨,決定不支持政府一意孤行通過二十三條草案,然後辭去行政會議成員職位,結果贏得了廣大民眾的支持和尊敬,事隔一年多後,仍獲得豐厚政治回報,兩名平時少與基層接觸的正、副黨魁,竟以高票當選。自由黨現象,相信其他政黨都有目共睹。就算政府再組織執行聯盟,相信參與的政黨也會將黨的政治利益放在首位,若果政府的政策建議不受歡迎,一定得不到政黨支持。再加上有幾名反建制的人士獲選,相信特區政府未來四年在立法會的工作需要極高智慧。

民主黨的表現令人失望。由於大選舉團的六席被直選替代,用常理推測,去屆在地區直選得票最高的民主黨,理應從這項制度改變中獲益。但民主黨竟流失了兩個直選議席,比較兩屆得票情況,在投票率大幅上升的情況下,民主黨今屆贏得的選票由二○○○年的四十六萬多減至今年的四十四萬多。得票率下降近十個百分點,由百分之三十四點七下降至百分之二十五點二,低於民建聯的百分之二十五點七。
不過,民主黨的受挫不等於泛民主派整體倒退,由於四十五條關注組的全面勝利,泛民主派所拿得的議席達二十五席,比上屆為多。這個現象反映出選民的抉擇日趨成熟,不問政綱的政黨效應正在減弱。
從這次選舉結果可以看出,選民的心態是複雜的,他們考慮的因素不止一項,對政黨的要求亦日漸提高。
有部份評論家還用選舉結果,來討論或證明港人是否支持全面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這種看法已大大落後於形勢。港人對雙普選的殷切訴求,已毋庸置疑。不過港人較世故現實,大部份人不願意看到中港兩地長期政治緊張,政治領袖一定要盡早對話,任何一方若被視為妨礙溝通,製造兩地緊張,都會失去民心。
政治從來都是妥協的藝術,民主黨在這方面一定要發揮智慧,擺脫歷史及其他枷鎖,走出既講民主,亦能溝通的政治道路。

今次選舉另一項弔詭之處,是民主黨雖然在地方直選受到挫折,但泛民主派在功能組別則贏了好幾個議席,包括衞生服務界的李國麟、社會福利界的張超雄、會計界的譚香文、醫學界的郭家麒。這個不同方向的選舉現象,如何影響中、港政府就○七/○八年選舉安排的想法?不論大家同意與否,功能組別存在的「價值」,就是要保障社會上的既得利益者,以確保原有的社會制度、重要公共政策不受到太大的衝擊。但是,較為開放、以個人名義投票的功能組別都由泛民主派勝出,當權者又如何考慮這問題,解讀這現象?這是值得大家關心的。
其實,要成功推行「一國兩制」,需要中港兩地各階層人士發揮極大智慧。在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草簽時,中港兩地的政治、經濟制度都存在極大差異。隨着內地市場經濟體系逐漸成長,兩地的經濟制度已拉近;不過,政治制度的差異仍然巨大,短期內不易收窄。香港的政制發展會否因此而被長期拖慢?港人的訴求是清晰的,不過,相信心情是複雜的。任何一個政黨如果可以帶領香港人走出這個迷宮,取得民主的果實,他們將是下屆立法會選舉的大贏家。
……………………………………………………
作者為香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