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約有四成人在睡覺時打鼻鼾(粵音:寒),正當這些人安心入睡、準備發個好夢之際,正是其枕邊人噩夢的開始。不少人或會自行購買坊間俗稱「鼻鼾丸」的藥物服用,但有呼吸系統醫生警告,如服用者的鼻鼾是由睡眠窒息症引發,藥物不但不能減少鼻鼾聲,更會加劇睡眠窒息的情況,增加患者缺氧死亡的風險。 記者:陳倩雯
近年本港市面出現不少聲稱可以減少鼻鼾的藥物,主要屬抗組織胺藥物(Antihistamines)或鎮靜劑(Sedative)。本港呼吸系統專科醫生陳嘉榮指出,這些「鼻鼾丸」其實是用以醫治鼻敏感的藥物,可以「通鼻塞」。由於藥物具有安眠作用,因此可令部份有鼻鼾的非睡眠窒息症患者更加熟睡,無助降低鼻鼾聲。
不過,若服用者本身患有睡眠窒息症,導致睡覺時有鼻鼾聲,他們一旦服用上述藥物即會弄巧反拙。陳嘉榮解釋,睡眠窒息症患者睡覺時,其咽喉內先天肥大的懸雍垂(俗稱「吊鐘」)及對上的軟顎會令氣道受阻,患者因此出現短暫窒息情況,輕微患者每小時出現五至二十次、每次維持約十秒的窒息情況;中度患者有二十至三十次;逾五十次屬嚴重患者,死亡率約三成。同時,當氣流經過受阻而變得狹窄的氣道時,迴轉氣流會令吊鐘及軟顎震動,形成鼻鼾。
當睡眠窒息症患者服用上述藥物時,藥物會使患者的咽喉組織鬆弛,令氣道進一步受阻,因而增加窒息的風險。陳嘉榮稱,十名睡眠窒息症患者中,就有一至兩人曾服用「鼻鼾丸」,但見無效後才向醫生求診。
他表示,睡眠窒息症患者除了睡覺時有鼻鼾外,日間也會渴睡及經常感到疲倦等,這些人應該接受睡眠檢查,以確定是否患上睡眠窒息症。部份公立醫院,如瑪嘉烈、廣華及伊利沙伯醫院都有提供檢查服務;部份私家醫院也有提供,收費約為四、五千元。尚健醫療器材公司更提供上門檢查服務,避免接受檢查者因不習慣醫院環境而影響睡眠質素,降低檢查的準確性,檢查費用約為四千至六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