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上周二公布的經常帳赤字創下1661.8億美元紀錄新高,不少經濟分析家都認為數據會對美元構成壓力,但事實上,在消息公布後,美元只有短暫回軟。
目前美元走勢仍欠缺明確的大方向。若果因美國貿赤巨大而看淡美元,短期如意算盤似乎難以打響。究竟是貿赤對美元影響力已減退?還是市場仍相信美國多次強調的強美元政策?
股神畢菲特早在1987年已發表美國貿赤將導致美元弱勢的言論,但直至近年才以行動支持其言論。他之所以看淡美元,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貿易赤字超越美國GDP的4%,已到達一個警戒線。
按經濟合作組織(OECD)估計,若純以美元滙率調整作為減低貿赤的手段,美元要貶值20%至25%,才可以把貿赤與美國GDP比例由目前超過4%降至2%水平,而且要花的時間長達6年。換言之,日圓可由目前109水平升值至87日圓兌1美元,歐元則會由1歐元兌1.21美元升至兌1.51美元。若情況如此,現在造淡美元的收穫將會非常可觀。不過,理論終歸是理論,現階段我們仍未見美元有向下調整的大壓力。
首先,在美國總統大選之前,我們深信政府會盡量維持經濟穩定,所以美元滙價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此外我覺得,市場對美元仍有一定程度的需求,足以為美元帶來支持。原因是過去外資(美國以外的資金)喜歡把貿易上賺到的美元用來投資於美元資產。根據聯儲局資料顯示,外資持有約四成美國國庫債券,而外資投資在美股的比例亦超過10%。由於美國經濟剛步入復甦周期,美元資產仍有一定的投資吸引力,所以美元可受惠於外資對美元資產的需求。
再者,美國貿易並非單方面可透過美元貶值解決。按美國商務部指出,美國貿赤之所以破紀錄的上升,主要是進口受到原油及其他工業原材料需求增加所刺激,而出口下跌則是受日本及歐洲經濟增長未足以帶動對美國出口貨的需求。由此可見,美國貿赤的出現,不單因為貨幣強勢所形成,而是涉及自身的需求增加及外來需求不足所致。
由此觀之,儘管美元有機會因貿赤而下調,但暫時仍未有足夠條件讓弱美元出現。即使預計美元需求會走弱,但入市時也必須看準時機。好像股神在十多年前已看淡美元,但亦要等待至去年才出手。
相信直至美國總統大選之前,對美元大方向的指導性仍然不大,所以現階段造淡美元,倒不如靜觀其變,方為上策。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