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效應沒有消失

七一效應沒有消失

呂大樂

目前,香港是一個「三、三、四社會」。百分之六十的投票選民支持泛民主派,餘下百分之四十支持「保皇黨」(電視訪問中何鴻燊先生語)。
在那支持泛民主派的百分之六十中,投票支持民主黨、民協的約佔一半,支持其他泛民主派組織及人士的是另一半。當然,這是一個比較粗的分類,但有助了解目前香港人的政治態度。
在過去的一個多星期裏,社會上對於立法會的選舉結果有很多不同意見。有的認為泛民主派未能多取議席,是在配票等技術性問題上的失誤所致,有的卻覺得種種失誤背後存在更根本的問題,反映出個別政黨老化、「七一效應」逐漸消失、泛民主派的政治議題未見突出等。
有的認為民建聯能成為「第一大黨」、范徐麗泰高票當選,反映出在選民當中有不少人期望政治穩定。也有的相信「長毛」受年輕選民歡迎,同時泛民主派始終能拿到百分之六十多的選票,證明七一大遊行所呈現的民眾訴求,依然有一定作用,支持着新生的泛民主派力量。
社會上種種意見、分析各有所好,基本上是各說各話。我的興趣並不在於參與上述討論,而是想另開一個話題。
無論怎樣理解各黨各派在這次選舉中的成與敗,有一點我們是應該可以同意的,就是目前的香港政局,並不存在某一種主張有壓倒性的主導優勢。這並不是說兩次七一大遊行數十萬人上街,還不能代表一般民眾的不滿和訴求。

我們需要承認的是,首先大遊行本身,是表現港人不滿特區政府的群眾行動,在行動背後並不存在一種對政改(怎樣改?何時改?等問題)的一致意見。
再者,在人大釋法之後,港人對於如何爭取政改,及對改革可能性的信心都出現了變化。這次選舉的結果,其實不應理解為「七一效應」已經消失(因此將失敗都推到民眾身上,怪責他們不夠堅定),而是大遊行背後的種種不一致性,現在都浮現出來了。
不能否認,不少選民對於如何處理跟中央的關係是有猶豫的。一方面,他們確實覺得特區管治存在不少問題。但另一方面,他們又期望中央與香港社會之間,在改革問題上可以達成妥協,推動社會進步。他們覺得不顧中央的考慮而行事,是不切實際的。他們的種種顧慮,都直接影響投票時的取態。泛民主派並未能在爭取政治支持方面取得壓倒性的勝利,而同時在他們的支持者當中,又有不同取態,以致未能造成一種主流的路線。
不過,與此同時,我們又需認識到目前政治形勢的另一面:支持泛民主派的選民仍然過半,佔百分之六十。任何以為泛民主派號召力大失,港人不再要求特區政府改革的分析,肯定是錯判民意,低估了民間的不滿情緒。若以為泛民主派的議席數目多少,代表來自民間的壓力正在減少,一定大錯特錯。
目前香港的政治形勢是兩大陣營相持不下,形成一種對峙、拉鋸局面,互相制衡,但卻沒有共識,同時也不會促成共識的產生。不同政見的政治陣營、港人之間的分歧仍會持續。在未來的日子裏,議會內、建制外的抗爭照舊。特區政府沒有能力收拾局面。社會矛盾與衝突一觸即發。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文章隔星期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