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江澤民下台後,北京的香港政策不會改變,但事實不然。隨着江的勢力進一步弱化,胡錦濤的位子愈來愈穩,此消彼長下,兩人在處理香港問題上的理念分歧將愈來愈突出,特別是在對待民主派的態度、物色第三屆特首,甚至培植治港班子的思路上,兩人的分別將更明顯。
江澤民在位十五年,是北京的香港政策主要推手。回歸七年來,北京主要是依靠香港的兩股勢力來支持特區政府施政,一是以傳統左派為骨幹的「土共」,另一個是以豪門富商為主的「保守派」。這兩股勢力有截然不同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土共立場較左,草根性較強,主張更多福利;富商們反對改變現有的政治制度,反對福利政策。但在北京的強力作用下,這兩股勢力心不甘情不願也要走在一起,合組成保皇派。
土共受到北京牢牢控制,北京以他們作為治港基礎力量,並不令人意外。而北京與香港富豪關係密切的原因很多,但說到底跟江澤民等第三代領導人的價值取向有關。江澤民雖是共產黨員,但政治立場較右,較認同資本家等精英。在江澤民主政下,過去十多年中共向資本家靠攏的速度驚人,甚至不惜修改黨章,顛覆自己的傳統(中共一直自認為代表農民和工人階級的利益),容許資本家入黨,吸收社會精英進入建制。因此,江澤民等人與香港富豪關係密切,是可以理解的,而江澤民挑選董建華出任特首,相信也跟董的豪門之後及上海人背景密不可分。
相反,以胡錦濤為首的「團派」,大多平民出身,相對較主張社會公平,更重視社會公義,也就是較為左派(並非香港政治所說的「左」)。過去兩年,胡錦濤和溫家寶推出多項照顧弱勢社群的政策,包括替農民工追討欠薪、取消城市的收容制度、關注愛滋病人的權益等,這些都是左派思想的具體表現。既然胡錦濤的價值能體現在內政上,自然也可能會運用到香港政策上。
隨着胡錦濤的權力更鞏固,他在香港問題上的發言權更大,北京還會否延續過去那種偏聽土共和富豪的作法,令人存疑。溫家寶去年六月底訪港,專門到淘大花園探訪沙士受害人,絕非偶然的安排,而是重視弱勢社群利益的反映。
可以預見,「團派」的價值觀將逐步反映在香港政策上,具體的表現包括擴大與港人的接觸面,不再像過去那樣局限於在香港已被邊緣化的土共和富豪。更甚者,像物色第三屆特首這麼重要的事,胡錦濤絕不可能撒手不管,那麼北京挑選的第三屆特首人選,相信也不再局限於土共或望族之後。換言之,土共支持的梁振英,以及本港保守商界力挺、與江澤民關係不錯的「阿拉上海人」唐英年,就不一定是必然之選。相反,獲香港主流社會支持、立場較開明的社會精英,如余若薇、馮國經等,也不一定被完全排除在外。
(四中全會系列之四)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