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銀行業連續經歷71個月(由1998年開始至2004年1月結束)貸款收縮,其間業界面對不履約貸款自1998年開始大升,加上物業價格貶值,因此放款態度變得審慎。雖然由2004年1月開始貸款恢復增長,但2004年6月的數字顯示,本地貸款按年增長幅度僅為2.4%。儘管貸款增長疲軟,但2月份的貨幣供應相對強勁,錄得近期最高的12%增長。貸款增長疲弱,但貨幣供應增長強勁,顯示資金從外圍流入。
由於大量游資湧入香港,加上美國減息,使資金成本降至接近零的水平,直接令主要流動資金中介機構(即銀行)的貸款定價能力被削弱,銀行息差受擠壓的程度以大型銀行最為嚴重。
我們相信這情況將會出現180度的轉變,因為在加息周期內,小型銀行息差受擠壓的程度將會最厲害,而小型銀行的市場佔有率預料亦會被大銀行侵佔。鑑於金融體系內的M3貨幣供應增幅是靠資金流入而非貸款增長而產生,管理這些資金以賺取費用,成為一項重要的銀行服務,即財富管理業務,亦成為各大銀行的主要戰場,假若銀行能拓展資金管理的市場,並作為銷售其他產品及服務的平台,則應可取得大量新業務。
展望未來,我們預期銀行貸款將以溫和步伐持續增長,我們亦預測資產質素將獲得進一步改善,預料各大銀行在2004及2005年將分別錄得24.9%及8.4%的盈利增長,不過,股價自年初至今幾乎沒有變化,令PE受到擠壓,也消弭了加息對估值產生的負面影響。
行業前景偏強,假設美國利率只緩步上升,我們認為:
(1)預測盈利增長可支持現價;
(2)由於自今年至今銀行股PE已被壓低8.7%,因此現價應已反映利率上升的影響;
(3)美國利率只緩步上升,將有助保持銀行股價的風險溢價(現約3.2%);
(4)銀行貸款虧損仍有下降空間,貸款增長仍可持續,故盈利被調高的可能性較高,銀行股價仍有上升的潛力。
我們建議買入滙豐控股(005,目標價138.5元)、東亞銀行(023,目標價25.5元)、工銀亞洲(349,目標價12.1元)及大新銀行(2356,目標價18.0元)。並將恒生銀行(011,目標價112元)的評級由「買入」調低至「持有」,亦建議持有渣打集團(2888,目標價144元)、中銀香港(2388,目標價14.9元)、永亨銀行(302,目標價54元)及中信國際金融(183,目標價3.325元)。另建議沽出永隆銀行(096,目標價54.25元)。
鄧為元 新鴻基資料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