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長毛」進局,成為國際新聞。「長毛」當了議員,將形成特區立法會的「草寇化」、「卡通化」、「嬉戲化」。比起殖民地時代「港督會同兩局」一眾衣冠楚楚的「精英」,當年身為立法局議員,身份都是大律師、實業家、醫生,而且多半貴為馬主。前立法局時期高等華人的「優生學」,經歷了香港主權移交和「董人治港」的質變,社會生態全線告Cheap,英國人一手締造的精英立法局,本來像建了一家文華酒店,今天變成草莽論政的「新釗記茶餐廳」。其實從中國的大版圖來看,正合胡溫新政向盲流、勞工、貧農等弱勢族群傾斜的「以民為本」的大方向,絕對不是壞事。
只有無限懷念殖民地立法局那一去不復返的「精英優生學」舊皇曆的人,才會對「長毛」的當選感到刻骨仇恨。
不必問「長毛」為甚麼當選,只問這七年發生了甚麼事,才促成「長毛」在中秋前夕的新界東起義成功。特區七年,是「禮崩樂壞」的七年,特首權威掃地,政務司司長是前港英餘孽,終審庭大法官的裁決要再經人大推翻解釋,司局級高官成為小丑,李柱銘是「漢奸」,民建聯是保皇黨,大學校長成為權力的附庸,特首的顧問助理淪為一個個「公公」,最後是「名嘴」和議員候選人一一由親中勢力全線抹黑。七年謾罵和醜聞的泥漿摔角,令「東方之珠」空前貶值,香港沒有人是權威,所有的「光環」都自我摧毀。此一犬儒式(Cynical)的亂局,由中方或其在香港的代理人一手促成。一個需要英雄的民族固然可悲,一個全無一個正面人物的社會更加狂躁不安。當所有的神像一一倒下,「長毛」登堂入殿,「和平崛起」,這是缺乏道德核心價值的「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合理後果,事後呼天搶地也沒有用,因為這是歷史之必然。
「長毛」進議會,也震撼了所謂「泛民主派」。不但民主黨主席楊森一夜之間居中而「江澤民化」,「大賊」梁國雄在泛民主派的陣線中居於極左,「大狀」梁家傑居於「極右」,摻合了可以與商界溝通的「大班」鄭經翰,民主黨萎縮了,但整個泛民主派卻完善而成熟了。
民主黨本來是泛民主派的旗艦,但二十年來書生氣的人事依舊,就像中共最初創黨,本來靠李大釗、陳獨秀等知識分子提出理論,繼而出現瞿秋白、王明等書生型抗爭,蔣介石和國民黨一一不領情,步步進迫而清黨,最後才冒出了毛澤東這個湖南草寇。「長毛」當然離毛澤東的地位尚遠,但如果中國政府忘記本身的八十年「進化史」,堅決不給溝通的一線空間,繼續堵塞打壓泛民主派的甚麼「四十五條關注組」、李柱銘楊森等「書生派」,會在「長毛」的影響力之下進一步自我邊緣化。自由黨的田北俊這一次又儍乎乎地重提二十三條立法,被餘怒未息的董建華峻拒,如果背後有深諳政治藝術的中南海提點,未必是港人之禍。
「長毛」進議會,因為七年來董政府不諳民怨之盛,不識民心所向,敬酒不喝,於是香港選民敬上了一杯罰酒。「四十五條關注組」等「理性候選人」也一樣大勝,說明董政府如果願意放下身段,香港人還是想跟這個政府講道理的。董建華只從「量變」方面以為立法會的民主派不足半數,不管「質變」方面的複雜衝突,看不見泛民主派中的民主黨正在被選民唾棄,港人用選票來改組了一次民意代表,而且把「長毛」這口大炮也搬進了立法會,還以為選舉結果令人Comfortable,又是一錯再錯。
(圖)「長毛」進議會,是七年來董政府不諳民怨之盛,不識民心所向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