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口發展局前日公布,葵涌碼頭今年首8個月吞吐量增長9.2%,看似形勢大好,足以支持政府興建十號貨櫃碼頭。不過,香港貨櫃碼頭商會主席李耀光指出,其間經由陸路運輸來港出口的貨量並沒有增長,增長主要來自躉船及轉運貨物,當中又涉及重複計算問題,故實際吞吐量增幅並不可觀。
代表葵涌5個碼頭經營商的香港貨櫃碼頭商會,就今年首8個月葵涌碼頭的吞吐量數據作粗略評估,躉船及轉運貨量分別增加18%至24%,直接從內地經陸路來港轉船出口的貨量則沒有增加。8月份逾半貨量是轉運,由區內國家經香港出口到歐美。李耀光指出,若當地碼頭發展完善,這類貨源隨時消失。
因此,政府除協助解決香港與深圳碼頭成本差距問題外,還要提高現有碼頭的效能。他建議,政府將葵涌碼頭附近的土地給予經營商,以提高每個泊位的處理能力25%,至100萬個標箱,按全部24個泊位計算,處理能力可達2400萬個標箱。
當葵涌碼頭的吞吐量逾2400萬個標箱,兩地成本差距問題會獲得解決,政府便可以考慮興建十號貨櫃碼頭。但大嶼山並不合適,因大嶼山與葵涌距離甚遠,鄰近的青衣較為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