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銀行稅前溢利增26%

零售銀行稅前溢利增26%

【本報訊】金管局新一期季報指出,受惠於經濟持續復甦,上半年零售銀行的資產質素有所改善,使銀行的呆壞帳準備金提撥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帶動香港零售銀行除稅前經營溢利較同期加25.7%。截至6月底零售銀行的整體特定分類貸款(次級、呆滯及虧損)比率,由3月底的3.66%降至2.99%,去年6月比率為4.83%。

不過,面對淨利息收入續跌,銀行的淨息差由3月底的1.67厘,再收窄1點子至1.66厘,1年前的淨息差為1.97厘。

不履行貸款比率降
若按貸款利息已停止累計或記入暫記帳的定義計算,零售銀行的不履行貸款比率,亦由3月底的2.92%降至6月底的2.28%,去年同期為3.92%;特殊準備金佔特定分類貸款總額的比率,由3月底的29%輕微回落至28%。
雖然上半年度銀行的淨利息收入減少,但影響被非利息收入增加所抵銷,期內非利息收入佔零售銀行總經營收入比例,由去年同期的33%上升至39%。

中資借貸增近一成
截至6月底零售銀行對非銀行中資企業的貸款總額,較對上季度增加了9.8%,由3月底的1050億元升至1153億元,惟佔總資產比率仍低至僅2.5%,主要是對紅籌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的貸款增加所致,銀行體系對非銀行中資企業的貸款總額,亦增至1606億元,佔總資產2.2%。
對電訊業的貸款,期內則減少13億元至85億元,佔零售銀行本地貸款總額只0.6%。
另外,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金融服務主管合夥人羅德表示,本港認可機構去年的業績表現理想,顯示其擁有穩固的基礎、審慎的風險管理態度和發掘不同的收入來源的能力,隨着經濟持續改善和利率可能上調,機構的貸款業務未來會錄得增長,息差也會逐漸擴大。

息差會逐漸擴大
該公司另一合夥人李淑賢補充,為挽留零售客戶和保持佔有率,商業銀行必須在傳統的個人銀行產品尋求突破,預期這個趨勢會持續,而規模較小的銀行,更需要深入發展特定市場,故面對的挑戰更嚴峻。其風險管理主管合夥人華馬田則相信,銀行業務日趨複雜,巴塞爾新資本協定又即將實施,健全的風險控制與管理變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