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北京應如何解讀香港的選舉結果 - 張華

解讀中國:北京應如何解讀香港的選舉結果 - 張華

北京高興之餘,應了解到,如何正確解讀這次選舉的結果,從而制訂合乎香港民情民意的政策,才是當務之急。從土共和董建華沾沾自喜的表現看,這次選舉結果似已被左派曲解,由他們報告北京,很可能令北京再次誤判香港形勢,重演去年七一前的困局。該如何正確理解這次選舉呢?

港人選的並非利益代理人
首先,選後的政治格局沒有改變。雖然土共們在直選中表現很好,或許跟他們的地區工作和選舉工程做得好有關,但更多的是對手配票失誤和選舉策略失效所致。這有很大偶然性,更重要的是,即使親政府派表現好,選後香港的基本政治格局完全沒變:立法會內親政府勢力雖佔大多數,但董建華領導的仍是非常弱勢的少數政府。
左派、自由黨和部份獨立候選人打正親政府的旗號,綜合他們所得也只不過六十六萬票,得票率不足三成八。即使親政府派的得票全算作支持政府,董建華政府的支持度也不過三成八。
第二,一百七十八萬選民的意向是甚麼呢?由於香港政制不夠民主,以致選民很難透過選票,清楚表達自己意向,或找出自己的代理人來監察政府,捍衞自己權益。嚴格而言,香港選民投票選的不是利益代理人,而是政治立場代理人。這點跟台灣相似,選民以統?獨或本土?外省作為投票基本考慮,民生、經濟等問題的立場反而是其次。

主流意見望加快民主步伐
香港人也是以政治立場作為投票的重要標準:愛國?不愛國,支持民主?反對民主。回歸前,民主派指摘左派是「親共分子」;現在,左派反過來把民主派標籤為「反中亂港」、「逢中必反」。在這次選舉,親政府派藉着把對手標籤為「反中亂港」分子,成功取得六十六萬票,較上屆增加十五萬票,得票率下降了百分四。
多荒唐呀!試想想,一個表現如此不濟、每項政策都招致天怒人怨的政府,換在外國早已下台,撇清關係還來不及,遑論有政客以親政府者自居。香港卻有候選人打着親(不濟)政府的旗號,若非有一大批「愛國鐵票」,誰會以此爭取選票?這不但反映香港政制的荒謬,也印證香港選民選的不是利益的代理人,而是政見代言人。民主派本屆得票率六成二,可見支持加快民主步伐才是主流意見。
第三,中產和社會精英階層是捍衞香港傳統價值的中流砥柱,他們多是民主派支持者。以港島區為例,多個中產人士集中地區,如小西灣、太古城、薄扶林等,都是民主派大勝;反之華富邨、鴨脷洲邨等公共屋邨,才是左派的票倉。誰代表香港傳統主流價值,不是昭昭如日嗎?找誰來捍衞一國兩制,還不明白嗎?
(「香港選舉」之二)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