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胡達(MichaelYahuda)
西方國家知悉香港立法會選舉結果之後,很可能鬆一口氣,因為不會出現民主派主導的立法會,與北京控制的行政機關相持不下的局面。一旦香港的行政和立法機關互相對抗,自命支持民主和港人治港、但又希望與中國維持良好關係的西方國家,必然進退維谷。不過,選舉結果並不表示西方國家可以卸下對香港人的義務。剛結束的選舉,只是香港人持續爭取身份認同的一個階段,西方國家有充份理由密切關注。
這次立法會選舉結果顯示,香港政治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北京早已決定○七及○八年不實行雙普選,故此下一步的關鍵議題是與北京展開對話,商討○七年選舉(或挑選)下一任行政長官的程序,以及使○八年立法會選舉更具代表性。泛民主派必須增強討價還價的本錢,才能夠有足夠實力,爭取擴大來年選舉的選民基礎,並且推動憲制改革,促使行政長官加強向民眾問責。
故此,民主派對於這次九一二選舉有三個目標:首先希望投票率創新高;其次希望民主派繼續取得大多數選票;第三希望贏取更多立法會議席。這三個目標都已經實現,只是新增的議席達不到預期目標。
然而,民主派這次選舉挫折不應視為災難。據選前分析,民主派取得過半議席的機會微乎其微,外間預計,民主派最多贏得二十八或二十九席。況且配票策略失誤,至少喪失兩席。民主派仍然獲得絕大多數選民支持,有足夠的民意認受,代表民眾質疑特首選舉程序的合法性,要求特首及行政機關加強向民眾問責。
另一方面,民建聯以至其他親北京黨派和候選人成績美滿,並非因為本身的才能或政綱,實因北京直接干預之故。北京制訂了一系列措施,確保聽命中央的董建華不會失去主導立法會的權力。北京較早前大打「愛國牌」;一方面讓部份民主派議員回鄉探親,但又堅持只跟那些他們認為尊重「一國兩制」的民主派人士溝通,製造分化。此外,北京又鼓勵恫嚇個別媒體人士或抹黑民主派參選人。另一方面,北京也透過「更緊密經貿關係」,向香港發放經濟優惠。
北京可能頗滿意這次干預香港政治的成果。部份中央官員認為香港或成為顛覆基地。這次選舉的結果有助消除上述疑慮,也可望讓北京了解到,管治香港畢竟不能照搬內地的一套。
正是在這一點上,西方國家應察覺到他們可以肩負重要的角色,讓北京知道處理香港問題,表現了中國政府的誠信。北京一直希望外界知道,中國是有承擔的世界強國,願意肩負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責任,並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維護國際規範。西方國家應向北京表示,中國的國際地位,不單單在於國際會議上的浮誇演辭,更在於怎樣在香港履行早已公開宣示的長期承諾。在這個意義上,這次選舉結果應視為給北京一個絕佳的機會,落實中國在《中英聯合聲明》明確宣示的責任。
故此,這次立法會選舉不應視為一個終結,即香港除了成為中國的經濟附庸以外別無前景;反之,選舉結果提供了新的理據,促使北京正視香港人的民主訴求。
……………………………………………………
作者為英國倫敦經濟學院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