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取奧運一面金牌,不知要經過多少艱辛的訓練,然後在比賽中過五關、斬六將,才能企上奏自己國歌的「櫈仔」上,接受世人及國民的歡呼,當時的心情,真不足為外人道。
同樣在競爭激烈的國際金融市場中,任何銀行要成為NumberOne,必須經過多少努力奮鬥、併購(或吞併其他同業),甚或做了不知多少「好」事,才能成為一哥,令世人側目之餘,還可得到不少歌頌,領導人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全球最大銀行集團──花旗(Citigroup)之領導層非比等閒,多年來都能帶領花旗在國際銀行舞台上站穩前列。自從年前花旗銀行(Citibank)與Travellers合併後,雖然營運方式有點變質,但無論以資產或盈利計都拋離行家,令致同業中為急起直追,出現不少併購活動,花旗可算是銀行界中最有「創意」的先行者。
然而花旗最近個多月,因為該行在債券買賣上過份有「創意」而激怒不少政府及其監管者和部份同業。8月2日花旗倫敦在收市前半小時,以少於兩分鐘時間,通過電子交易平台MTS狂沽總值110億(歐元.下同)的歐洲政府債券,跟着在稍後時間買回40億,短短十多二十分鐘內估計獲利最少1,500萬。誰輸?當然是那些指定的、為市場提供liquidity必須開價的交易商(其他歐美銀行)。事件惹來歐洲和英國金融監管機構的調查。
此外,前日日本證監裁定花旗日本在出售「結構債券」上誤導多個客戶而須接受懲罰。兩宗事件都涉及債券,迫使花旗環球資本市場總管馬哈拉斯(TomMaheras)立即跳出來澄清(放屁多過道歉)。錢雖賺了,可是thedamageisalsodone,筆者奉勸一句,要做大哥切記「盜亦有道」,瞧瞧滙豐!?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