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國內股市回報非理想

理財智慧:國內股市回報非理想

最近有消息報道,指內地通脹率達5.3%,因此有很大的加息壓力。而在加息陰影之下,內地股市持續下跌,上海A股指數更下試1300點。
曾幾何時,中國內地A股市場佔世界10大市值市場一席位,排名甚至比港股還要高,而每天股市的成交動輒也有三數百億元,經紀佣金收益令香港證券界豔羨。可惜好景不常,近月國內A股經過連番調整,已經跌至5年來的新低,上海A股指數更下試1300點的關口。
要知道在成立上海A股指數之時,指數是由1000點起步,但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指數增長只有30%左右,如果以個別股份計算,回報甚至低於此數、甚或虧蝕。
據有關報道,中國投資者投入股市的總資金大約是12000億人民幣左右,而現時股市的價值也只是相若。經歷了10多年的股市發展,投資者總體財富只是打和,如果股市再下調,那麼投資者的資產便出現減值的情況。
另外一宗相關新聞就是香港前證監要員史美倫早前受中國證監禮聘,負責整頓中國股市,並引入歐美先進股市監管模式,推動中國股市的發展。但近月中國股市大跌後,有報道指史美倫已被免職。

政策市難捉摸
其實股市監管愈嚴格,對投資者保障便多了一分,但國內股市有「政策市」之稱,股市的升跌與政府政策有着莫大關係,而股市的升跌亦往往是由重要官員講話所導致的。只要政策改變,股市可以由升變跌,又或者由跌變升,而企業實質盈利能力則往往只是次要因素。究竟中國股市何時才能真正反映經濟發展以及企業營運水平,而不會受到政策改變的左右?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