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汝驥
執筆之際,正值立法會選舉風雲變幻之時,綜觀各派團,唯以相互攻訐為能,非以開誠說理為勝。孔子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可謂旨哉斯言。環顧當下,能切中時弊,立論高遠,對大局深思熟慮的參選政綱可謂鳳毛麟角。正因為這樣,更有必要重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探討其中對現今香港政治的啟迪。
三民主義相對今日香港的各派政綱有四重優勝之處。首先是「發心優勝」,即創立三民主義的動機是為了救國救民,為了中國富強,而不是為了自己的一黨一派當選獲勝。第二是「時機獲勝」,創立三民主義的時期正值西風東漸,西方的議會民主說、三權分立說、君主立憲說等新思想對中國千百年來專制君主制度造成巨大衝擊;也迫使國人,尤其是孫先生對西洋政體深入研究,辨其利弊,取其精華,集大成於三民主義。反觀今日香港的許多政綱只是把西方的選舉形式生搬硬套。而三民主義旨趣高遠,是千秋萬世可持續發展的政治綱領,不同於現今政團針對一時一事所做的「政綱」。
第三是「作者優勝」,三民主義的倡導者,不但是政治理論家,也是革命實踐者。因此三民主義是經過實踐考驗的理論,也經過理論昇華的實踐。這都是因為創立學說者自身偉大的人格和不凡的經歷所促成的。
以上的三重優勝說明三民主義產生的背景,而第四重優勝則凸顯三民主義本身的內涵。孫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等三者並列,是要平衡各種訴求。他了解到首先要有一個強大團結的民族,才能為伸張民權、發展民生奠定基礎。當然,如何界定一個民族也有爭議,因此孫先生提出一個嶄新的概念,「國族主義」——即凡是居住於同一國境內的人民都屬同一國族。簡而言之,是以國族之大同來融和民族矛盾。在民族情緒日益高漲的現今世界,確是很發人深省。
再者,孫先生提出的「民權主義」也是有別於當今一些浮淺的民主學說。因為當今充其量只有間接的代議制民主,選民在選舉時沒有真正有意義的選擇,即參加競選各政團的政綱都大同小異,沒有實質分別。這種現實情況與盧梭(Rousseau)理想中,那種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制有巨大差異。孫中山先生了解到民主制在實行上的困難,因而提出民權概念。只要人民的權力得到保障,也就體現了民主的精神,否則所謂民主只是流於形式的選舉鬧劇。
另外,三民主義將民生提高至民族的同等高度,是中外政綱中罕見的。許多政治學的統計中都說明,只有民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有了強大的中產階級,民主才會蓬勃發展,否則盲目追求形式的民主只會是空中樓閣。這種顧慮周全,規模恢宏之政治綱領,對今日香港的各種政團有深刻啟發。
……………………………………………………
作者為民主動力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