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香港集裝箱港口(貨櫃碼頭)吞吐量高達2030萬個標準箱,高居全球三甲之列,主要受惠於港商大量在內地設廠,從而帶旺中港貨櫃業,令貨櫃車司機需求亦大增。有老行尊表示,行走中港路線的貨櫃車司機,論收入和工作量遠較本地線吸引。
一般人認為,貨櫃車司機經常中港兩地走,人身安全備受威脅,駕長途車又辛苦難耐,是吃力難賺錢的行業。在這行有10年經驗的廖志強卻慶幸自己轉對了行,在人浮於事的今天,他不但保住飯碗,平均月入近3萬元,而且「工作都唔算辛苦。」
廖志強今年已53歲,加入宏天拖運之前在本港駕駛貨車,但隨着年紀漸大,體力開始不足以應付。他說:「在香港做貨車司機要幫手搬貨,要做埋『苦力』,很辛苦。」剛巧有行家告訴他走中港線不用搬貨,比較舒服,於是轉任中港貨櫃車司機。
由貨車轉揸貨櫃車,廖志強認為駕駛技巧差不多,只是倒車和泊車時要多留神,反而貨櫃車因是掛接式,轉彎時更靈活。
說到日常工作流程,他每日會先到香港貨櫃碼頭收貨,按客戶的指定時間,將貨品送到內地廠房。「廠房大多設於深圳、東莞、廣州等工業區,一程車時間其實不算長,只需個多兩個小時,一天可走一轉至轉半。」以廣州線為例,早上7時許開車,下午4時許返港,一轉收入約1000元。
由於只需專責揸車,在裝卸貨物時他便可以趁機休息,「未試過揸車途中打瞌睡,比以前在香港揸貨車舒服得多。」對於不時有香港司機在內地遭遇交通意外、被劫或遇綁匪等事故,廖志強表示自己從未遇過,「在內地停留的地方只限廠房和關口,只要不四處逛,其實很安全。」
他忠告新入行人士,必須循規蹈矩,與廠方及報關人員打好關係,「現時內地的高速公路建設完善,道路平坦易行,但由於多屬收費公路,有些司機為了省錢而改走下路。」但下路地勢險窄、路面不平,易生意外,亦經常擠塞,一般是內地司機行走,他寧可多花數十甚至數百元走高速公路,以免得不償失。
皇崗口岸及文錦渡報關電子化,貨櫃車司機直接受惠,但廖志強提醒不可忽略與海關人員的溝通。「見過有香港司機對內地報關人員態度傲慢,結果過關時等了很久才獲通過,其實大家相處應該好似朋友,有時還會一起吃飯。」他坦言,跟關員及廠方客戶多溝通能改善關係,工作會更順利。
還有就是要抵得住引誘,由於消費便宜,很多司機在內地流連忘返,「有時我揸車返到香港,有些司機還在內地歎茶」,亦有行家抵不住嫖賭的誘惑。他說,貨櫃車司機收入按量計,多勞多得,只要循規蹈矩、勤力工作就有合理而穩定的報酬。
記者:葉敏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