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美元長期弱勢<br>MichaelPreiss筆記:發展亞洲債券市場

配合美元長期弱勢
MichaelPreiss筆記:發展亞洲債券市場

創辦亞洲債券市場的念頭始於數年前,計劃的目的是支持區內本土貨幣債務市場。雖然亞債市場至今距離完善仍有一段相當距離,但進展尚算穩定,而動力亦已開始囤積,尤其是得到中國的積極參與,而美元弱勢看來亦快將重臨。

國際債券經過去年達70%的理想升幅後,今年至今,亞洲的銷售額增加了16%。亞洲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速的地區,預料今年可以為提供債券包銷、股票買賣和併購安排等服務的投資銀行帶來高達50億美元的佣金收入,較去年增加30%,而區內債券組合的重要性亦與日俱增。要證明此點,不妨看看全球最大金融服務機構花旗集團為日本以外亞洲企業和政府包銷債券的佣金收入,較5年前翻了1番而高踞榜首,便可知大概。
亞洲債券市場在未來5年仍可以不斷成長,因為日本以外的亞洲國家經濟,今年的平均增長高達8.5%,遠較美國的4.3%和歐洲的2%為佳。其中南韓經濟在次季便按年增長5.5%,而印尼和泰國亦分別錄得4.3%和6.3%的成長速度,中國和印度的經濟成長更驚人,前者按年增長9.6%,後者亦有8.2%增幅。

信貸評級續攀升
經濟成長加快,再加上信貸評級攀升,令發債的需求愈來愈大。穆迪投資繼去秋提升中國的債務評級後,於今年1月又把印度的債務評級調高;標準普爾在去年10月才調高印尼、泰國和馬來西亞的評級,今年亦把中國加入提高評級之列。
動力已蓄勢待發,亞洲政府、財金官員和央行有需要更深入思考、更努力工作,以便加強合作,把亞債市場提升至一個新的層次,踏入一個新的里程。

當然,要成功建立一個亞洲本土貨幣的地區債券市場,仍有不少挑戰需要克服。最基本的困難是,目前仍欠缺一些解剖眼前障礙的有系統分析,而亞洲各國或地區在協調方面亦有不足。要建立地區債券市場,眼前的障礙包括:亞洲公債市場的規模細小、會計標準的透明度和比較度仍欠清晰、本土貨幣企債市場發展緩慢、股市條例,以及個別國家仍實行資金管制等。
阻礙或支持建立亞洲債券市場的宏觀經濟狀況,有其亞洲本土的特色。一方面,亞洲國家普遍存在財政盈餘,淨儲蓄率又高,減少了政府舉債的需要;另一方面,滙率相對穩定,以及眾多亞洲貨幣兌美元所存在的升值壓力,則有助債券市場發展和增強對環球投資者的吸引力。

中日持逾半美債
很多亞洲央行仍採用與美元有限度波動的管理浮動滙率制度,藉貨幣弱勢來維持本身的競爭力,故短期而言美元或可進一步上升,而經濟疲弱導致消費下降,亦可望縮減美國的貿赤和經常帳赤字。不過較長遠看,則全球經濟失衡,加上外國投資者將會愈來愈質疑美國如何支付的龐大戰爭開支,以及要為先使未來錢的鹵莽做法付出代價,美元再度轉弱只是時間問題。

現時大部份央行及財金官員均對貨幣的弱勢不以為然,但不久之後,他們便知道不知不覺地已陷於兩難局面,因為單單中國和日本兩國,便持有逾半美國政府所發行的債券。因此,亞洲各國央行正透過亞洲債券市場的協作,減少持有過度氾濫的美元,以分化風險。若他們不再當美元買家,美元便會大幅貶值,而美息飆升亦難以避免。
中國會擔當龍頭地位。它們已構思了率先發行總值逾10億美元的債券,並同意讓人民幣變相升值,由純與美元掛鈎,改為與一籃子主要貨幣及亞洲貨幣掛鈎。
也許,你會想知道這些發展對你的美元儲蓄有何影響,亦希望知道是否應該把部份財富由美元轉為亞洲貨幣,尤其中國一旦改變其外滙政策,亞洲貨幣便有望大幅升值。要走在潮流前面,投資者必須緊記中國一句古老格言:「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Chancefavoursthepreparedmind"
[email protected]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