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北美之遊,給我一個尋親訪友的機會,也同時可以親自感受當地的民情和生活實況。今次所得的親身經歷,除了大選是談論的課題外,其實令美國人最關心的是不斷上升的汽油價格。他們絕大多數都是每天開車上班,那不斷上升的帳單成了數以千萬計國民的痛苦提點,提示他們無論美國怎樣號稱全球霸主,但卻保證不了本國的能源供應穩定。過去30年,自尼克遜總統以來,歷屆總統都誓言旦旦要保證美國能源供應安穩,今屆自不例外,但信口開河易,事實上卻適得其反。
美國30年來對倚賴外國進口石油愈來愈深,尼克遜總統任內適逢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因波斯灣產油國禁運而在數星期內上升3倍。那時進口石油只佔美國日常所需的30%,30年過去,現在美國所需的60%要來自進口。單是過去10年,美國耗油量已增加了20%,到今日在美國公路上奔馳的巨型越野四驅車(SUV)愈來愈多,可以肯定其全國耗油量定會不斷增加。美國人口只佔世界的5%,卻消耗了全球每年石油供應量的25%。
如要解決(或放緩)全球能源緊張局面,非要美國全力合作不可。美國首要做的是從減少消耗着手,耗油量最大的元兇是汽車,房車和四驅車SUV燒掉了美國每年43%石油,另外貨車、飛機和船耗用大約25%。美國現有車輛2億架,每年全國換新車大約1700萬輛,過去十多年,每換一次新車表代耗油量增加。因為美國人愈來愈鍾情於那些大馬力耗油量勁的越野車,但在美國這樣一個富足慣了的民主國家,要推動一些重要改革是難乎其難,因為在一個以選票至上的國家,沒有一個民選總統或國會議員敢叫國民作出犧牲來進行長遠改革。因為人非到了必要關頭都不願作出犧牲,很多短視政客(佔大多數)會告訴你犧牲是不必要的,所以在美國,每樣改革都要標榜不影響生活質素為前提,這樣的改革怎能有效?
本來在70年代末,國會已立法規定私家車耗油量要每年遞減,到了現在依照當年方案,美國汽車要每加侖最少行23.5哩方才合格,但總的來說,行車哩數遠低於此,究其原因是美國汽車製造商的政治手腕高強。
這麼多年來,它們成功把耗油量大的輕型貨車和SUV,從載客私家車類別分出來,歸入貨車類別,避過了行車哩數限制。結果是既配合了汽車廠的利潤追求(SUV利潤較高),也滿足了美國人開大馬力汽車的願望。現在美國有一半私家車是SUV類別,耗油量年年增高,到了現在要改變這現狀真是難乎其難。以汽車平均壽命15年算,即使現在全民改用省油車,也需超過10年才見成效,但要全民一齊改用省油車,簡直是天方夜譚。
另一個提議是提高汽油稅,間接令汽油加價,倚靠市場力量令消耗減少。但加汽油稅一定引起民憤,這在任何時候都是政治自殺,何況是在大選年。既然最大的耗油國不斷浪費能源,看來油價還會繼續高企。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