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熟的民主國家,有選舉也就有政治抹黑,但政治抹黑也要講一點藝術。一九七六年三月十六日,英國工黨首相威爾遜突然宣布辭職。威爾遜辭職的原因一直是個謎。英國朝野對威爾遜的人格興起一陣熱烈的耳語,說工黨政府內閣至少有兩名高官是蘇聯間諜,向蘇聯洩露了大量機密,威爾遜本人也受到蘇聯收買,因此知情而包庇,事情惹惱了美國中央情報局,其情節之嚴重,已經足以令美國指揮英國的上議院和情報局發動一場政變。
消息聳人聽聞,威爾遜終於辭職了,但他沒有一句話的澄清和解釋,只是向傳媒暗示他是一場有組織、有計劃的抹黑陰謀的犧牲品。威爾遜是一位卓越的強人領袖,他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卻認為不能全由市場主導,政府在需要經濟轉型時,必須指令一些大企業循新的經濟方向投資。威爾遜下台後,弱勢的工黨領袖卡拉漢接任,結果是工會勢力坐大,煤礦和鐵路工人幾乎天天罷工,外資撤離,失業人口急升,直到三年後才由戴卓爾夫人上台扭轉大局。
威爾遜辭職之謎,與甘迺迪遇刺的疑團一樣,從此永存黑箱。他到底是不是蘇聯間諜?如果屬實,他的洩密又為冷戰中的英美造成甚麼損失?一直沒有一絲服人的證據。如果這是抹黑,一個強人領袖為何會向謠言屈服而辭職,他應該做下去,因為一旦辭職,他很可能帶着蒙污的聲譽走進歷史。
但直到威爾遜逝世,他也沒有一句話澄清交代。戴卓爾夫人上台後,反而為威爾遜加封勳爵。威爾遜進了上議院,但很少發言,英國人仍然記得威爾遜抽煙斗沉思的容顏,但首相有沒有當間諜,從此永成懸疑。
或許出於一些重大的戰略原因,威爾遜必須在那時讓位,但英國人性好含蓄,即使政敵的抹黑,也是點到即止,因為英國是民主之母,首相萬一真的是蘇聯邪惡帝國的共諜,他所屬的工黨、把他選上台的國民,都有判斷力模糊、姑息養奸的責任,為了保持國家的顏面,威爾遜只要肯沉默下台,政敵即使知道真相也永遠沒有揭露的一天,威爾遜還可以當上議院的勳爵,保全清譽終老。
甚麼新聞自由、民眾知情權,在此一國家利益的最高原則之下,通通讓路。直到今天,威爾遜辭職的原因還是一個謎。謎就謎好了,人生要有一點點遺憾才多姿多采,從甘迺迪之死到外星人登陸,通通都知道了真相,做人反而沒有意思。
三十年前的威爾遜事件,令人聯想到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選舉的幾宗抹黑。其中最不幸的是九龍東民主派的一位候選人,他因為涉嫌在大陸東莞嫖妓,被東莞公安公開了半裸照、酒店的床單和內褲,據說還有帶血迹的毛巾。中方聲稱,這位候選人在妓女月事來時還要強行性交,而且「惡習甚深」,判處「收容勞教六個月」。
只因為民主黨黨友否認,東莞當局公布照片,由親中傳媒大幅刊登。在大陸嫖妓,確實是品味有爭議的選擇,但或許罪不至遭受中方公布圖片的遊街式審判。這位「罪犯」(或受害人)並無不服罪的表現,他的兒子已經長大,妻子要面對公眾。這不但是對當事人過份的懲罰,更是對他的妻子和兒女的蓄意傷害,內褲和床單的展覽,不止抹黑中方仇恨的人,而是抹黑了這一屆的立法會選舉。
中國是小農社會,人權意識沒有進化到西方的水準,但即使以小農社會的江湖規矩,也應遵守「罪不及妻奴」的倫理。從帝皇統治到文革,株連家人卻都很常見,因此民主黨的「性醜聞」的最大受害人,是當事人的家屬,如果這位妻子與兒子受不住精神壓力雙雙自殺,美國的中國人權報告,明年的內容,將會更加多姿多采。
法國大革命時期,暴民審訊深受憎恨的王后瑪利安東尼。革命政府給王后加了許多罪名:裏通外國、反革命、虛耗國庫、與民為敵,在法庭上聽審的群眾拚命喊仇恨的口號。王后一直低頭無語,最後檢控官給她多加一條「罪」:指她經常與七歲的王子同床而睡,教唆小兒子自瀆。王后終於忍不住,向法庭大喊:「我是王子的母親,給我加的這條罪,是荒謬的,我向這裏的所有母親呼援。」旁聽席上被仇恨扭曲面孔的女暴民,個個心有愧色,一下子全沉默了。二百年前法國的女暴民,畢竟對「品味」兩字還有一點點底線。
有幾位朋友,本來不想投票,但昨天他們告訴我:今天一定會投票,而且一定投民主派的票,不是為了支持在東莞涉嫌嫖妓的那個候選人,而是捍衞他的妻子和兒子的人權。
(圖)何偉途遭東莞公安公布圖片的遊街式審判,是對他妻兒的蓄意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