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描黑 投票去也

不理描黑 投票去也

毛孟靜

一個現代社會出現不公義之狀,最先出聲,將之揭露的,是記者,那原是他的天職。記者說了,大眾知了,相繼群起要扳倒不公義的,籠統歸納,有學者、律師,及神職人員——看陳日君主教的殷殷關切,看朱耀明牧師的孜孜力行。這群人眼下的共同呼籲,是請在星期日投票。

一直有說,甚麼主教牧師,有道就佈,有彌撒就主持,清修避靜就好,不應涉政。但所謂政治,也就是眾人之事,耶教(Christianity)教義,博愛地上所有的兄弟姊妹,融入人群。夏其龍神父早在二十年前,已曾是兼職的士司機。
而梵蒂岡早在上世紀中頒布宣言,籲神職人員有維護公義的責任。南非大主教杜圖在廢除種族隔離歷史一章,功不可沒;也毋忘近年東帝汶亂局中,當地主教貝洛幫助平息紛爭的親和力及凝聚力。
陳日君和朱耀明會分別在今晚與明晚,出席義工單位四十五網絡電台的小眾廣播,或稱窄播,推廣投票訊息。這項活動若不涉公義,主教及牧師肯定有別的事可忙。

在香港,來自宗教界的號召,已不再屬小眾,而愈來愈大眾化的,是由法律界發出的動力。說的,不淨是那班大狀的明星風采,更重要的是他們背後一大群同業的公義之心。在看過有線的法律界功能組別選舉論壇後,一個律師朋友對有候選人動不動提出「業界利益」覺得肉酸。友說,「律師賺少了,關其他香港人甚麼事?」
這些年下來,學者群口誅筆伐,推動民主香港的影響,就更無遠弗屆。張炳良的「新力量網絡」,及由陳健民領隊的「香港民主發展網絡」學者團,一個共通點,就是彼此不再你說你的我寫我的,而是連結教授級同儕的力量,有系統地寫文立論,印製成小冊子隨街派發。書生論政之際,更在在身體力行的有鄭宇碩。鄭教授上周日以「民主動力」召集人之名站台,見他緊握拳頭激昂道出「黃河大地,母體孕育」等話,聞者動容。
學者並不單指在大學教書的人,中學老師也在內。這一年的六四燭光集會,有少女第一次參加,跟記者說是因為「今日教Bio的老師用了一堂課向我們說了六四的始末。」生物課與公民教育的唯一連繫,叫公義。

這一筆,記者寫了,編輯登了。要求新聞界全盤不偏不倚,本是迷思。記者編輯也是人,人有absolutevalue,面對黑白,分得出黑白。記協前主席之一黎佩兒曾公開說,一個記者不會為了做記者而自我審查,意指自我審查這個問題,出於上面的編輯,及更上面的老闆。這句話,說在九七前。九七至今,一般繼續適用。只見有新聞機構愈來愈招牌擦鞋化,更見壁壘分明,益發散發老闆意旨的氣息。
這個情況,也未至於大逆不道,不堪的,是在選舉黑材料搜集發布過程中,有報紙的形象忽然比左報更左,有雜誌的姿勢簡直比黑色更黑。
新聞自由並不淨屬於新聞界,新聞自由同時屬於你我。若認為這個情況屬濫用新聞自由,你我必須盡一己公民責任,抵制杯葛。
不理描黑,星期日投票去。
……………………………………………………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文章隔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