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三千八百多名乙型肝炎患者中,約五十八名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會突然間銷聲匿迹,但每一百患者中只有少於一人會出現這種罕有情況。研究又發現,乙型肝炎病毒能以一種叫cccDNA的基因物料形態匿藏於肝細胞內,故血液中肝炎病毒數量下降,不代表發病機會也隨之降低。 記者:黃秋豪
乙型肝炎病毒帶有表面抗原,這些抗原會滲入患者的血液內。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研究人員跟進了三千八百四十三名在一九七五年八月至二○○一年十月期間在瑪麗醫院肝炎門診覆診的乙型肝炎患者,發現九十二名病人體內的乙型肝炎病毒沒有表面抗原。
研究人員又發現,這些病患的肝酵素及肝組織接近全部正常,九成八人在驗血中亦沒有乙型肝炎病毒。所以他們在定義上已不是乙型肝炎患者。但當中有三成七人的乙型肝炎病毒隱藏於肝細胞的cccDNA內,故他們仍是乙型肝炎患者,其餘六成三,或約五十八人才真正算得上不是乙型肝炎患者。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名譽臨床醫學副教授袁孟峰說,如乙型肝炎患者在五十五歲後病毒才失去表面抗原,或已經出現肝硬化,那麼病人日後患上肝癌的風險並不低於病毒仍有表面抗原的患者。
由於乙型肝炎病毒能以cccDNA的形態匿藏於肝細胞內,該學系講座教授黎青龍提醒乙型肝炎患者,不要因血液內的肝炎病毒數量減少而掉以輕心。他建議乙型肝炎患者無論病毒數量的高低,應每半年前往驗血及照超聲波,以確保沒有肝硬化或肝癌的迹象。
港大又公布有關沙士的最新研究結果。港大醫學院社會醫學系副教授梁卓偉稱,研究發現一千零六十八名與沙士病人有緊密接觸的人士中,只有兩人的血液中發現沙士病毒抗體。這顯示感染沙士的病人均有明顯臨床病徵及需入院接受治療,出現沒有病發但感染沙士病毒的病人機會極微。
梁卓偉表示,研究發現對將來沙士一旦重臨,政府及醫院做控制社區感染工作來說是有利的消息。「我們只需隔離有明顯沙士病徵的人,而毋須擔心其他沒有病徵的人會感染沙士病毒。」
港大醫學院及香港電台合作拍攝一套名為《世紀戰疫》的節目,首集將探討沙士和禽流感等突發性傳染病,而第二集則以乙型肝炎為主題,探討慢性傳染病。兩集節目將於本月十二日及十九日晚上七時三十五分於無綫電視翡翠台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