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寫過上海的「蟹殼黃」(九月一日),後來我在一家點心店,吃到一客「黃橋燒餅」,同樣是小巧酥餅,餡兒有鹹有甜,亦烤至兩面黃再灑上芝麻。為甚麼另有名堂?我想,「蟹殼黃」是它形態和容色的形容詞,而「黃橋燒餅」是地方小吃,同屬一家人吧。
不過店主強調:
「『黃橋燒餅』是蘇式點心,不同上海。比較精細,而且聲譽很高。」
真是「區域口水戰」。
黃橋乃江蘇泰興(蘇北平原上)的一個古老小鎮。名堂打響,據說是1940年,陳毅和粟裕兩位將軍率領新四軍東進抗日,在這兒有過著名的「黃橋戰役」。當時黃橋鎮十二家磨坊、六十個燒餅爐,日夜趕做燒餅,群眾冒着炮火硝煙,把燒餅送往前線,慰勞打日本鬼子的軍人,也算為戰役的勝利立了功勞。因而傳誦一時。
不過除此之外,原來黃橋燒餅不斷改進,餡心已發展至葱油、肉鬆、雞丁、火腿、雪菜、白糖、桔餅、桂花、豆沙、蝦仁、蘿蔔絲……等四十八種,吃呀吃,吃出一個「黃橋燒餅節」,秋冬舉行,今年將是第四屆。只要有心有力,一切都可小題大做,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