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青少年思想愈來愈開放,學生有婚前性行為變成平常事。中文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曾有性行為的女學生,其自殺機會較沒有性行為的高出六點七倍;而這些女生身心健康也較差,向學校請病假及求醫的次數皆較其他學生多。有學者認為,情況值得關注,當局應提供針對性的協助。 記者:陳倩雯
中大醫學院社會及家庭醫學系於一九九九年以問卷訪問了本港四十八間中學內的八千三百八十二名學生,全部年齡介乎十五至十八歲。結果顯示,百分之四點七受訪者,即三百九十三人曾有性行為,男女數目相若;當中兩成三人更有不止一名性伴侶,大部份是男生。約一成七人透露,曾在不自願下進行性行為,男生佔多數。
這些學生多數認為自己的生理及心理健康較其他人為差。女生的求診機會較「處女」高出約二點五倍,當中一成八人在半年內向學校請了三天或以上病假,求診原因包括普通科、消化、呼吸系統及神經問題,但就沒人因泌尿或懷孕問題而求醫。曾想過自殺及計劃自殺的曾有性行為女生,分別佔四成七及兩成一;曾嘗試自殺的就有兩成七,自殺機會較沒性行為的高六點七倍。
研究又發現,曾性交學生的暴力行為較多,當中四成三男生及一成半女生表示曾參與打鬥,相對沒有性行為男生的一成三,以及女生的百分之三明顯高出不少。
負責研究的中大醫學院社會及家庭醫學系助理教授黃志威接受訪問時稱,本港學生大部份時間留在學校,行為容易受到校風及身邊同學影響,但他們有性行為的比率始終較歐美國家的二至五成為低。
但他認為有性行為女生自殺機會較高的情況值得關注,反映她們的心理健康差。他估計有性行為者的身心健康較差,並非由性行為造成,而是她們本身較缺乏家庭溫暖,需別人關心,故容易跌入男女關係;也可能是中國社會父母多不容許婚前性行為,因此對有性行為的學生構成壓力影響身心。
他建議學校憑藉觀察學生的請假次數及行為,找出這批自殺機會高危的學生,並進行針對性的身心健康及性教育,而非只透過講學形式向學生講解。政府也應關注和照顧沒有途徑接受性教育的非在學學生,如將性教育包括在展翅及毅進計劃課程內。家庭醫生則應提高警覺,一旦發現自殺機會高危學生即作出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