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信觀點:環球科技股前景毋過慮

宏信觀點:環球科技股前景毋過慮

環球科技股在泡沫爆破後踏入熊市,並於2002年10月見底。其後該類股份強力反彈,摩根士丹利世界資訊科技指數(MSCIWorldITIndex)在截至2004年1月止便已較低位翻了一番,但隨後這類股份又再被大手拋售,把辛苦累積的升幅回吐近半。這次的拋售潮,究竟是科技股牛市中的一次調整,還是科技股新熊市的開始?

我們絕對不認為大市會重探2002年的低位。我們所持的看法是,科技業目前的基本因素已較年前更加穩固。今年所出現的問題,在於投資者對市況的預期,與大市的實際表現相比,似乎是過於樂觀。
首先是電子消費產品市場。該市場經過2003年及2004年初的急劇增長後,增長步伐逐漸放緩,因為某些產品如數碼相機等的市場滲透率已告上升,而市場對一些新產品如平面電視等的需求則較預期為低,結果是生產商(特別是中國的製造商)及零件供應商均囤積了大量未能出售的存貨。
然而,近期有不少迹象均顯示,在正常的季節性因素帶動下,將可確保「重返校園」及假日期間的銷情理想,特別是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等主要產品的銷售量。只要潛在需求維持健康和穩定,存貨的調整並非異常現象,亦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

資訊科技投資趨升
至於商業市場方面,企業仍對其資訊科技業務實行嚴格控制,不大願意大舉投資於資訊科技環節,以致較小型的軟件供應商受到較大打擊。
然而,市場對這方面似乎亦有點兒過慮。調查顯示,資訊科技經理增加開支的意欲目前已加強,而資訊科技顧問的業務亦開始有起色。顧問合約增加,通常會促使軟件及硬件開支同步提升,何況第4季亦有可能出現「加緊花掉預算剩餘款額」的情況。

供應過剩應可避免
展望未來,投資者開始憂慮2005年的前景,部份源自宏觀經濟因素:油價上漲、美國利率趨升、中國試圖透過宏觀調控以冷卻其經濟、伊拉克的動盪局勢,以及美國總統大選令政治局勢欠明朗。另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是,科技行業本身的周期性質──資本開支的周期性波動,令科技業呈現產能過剩。
不過我們認為,市場對這點亦存在了過慮的情況。儘管油價高企,但環球經濟應會繼續增長,只不過強勁的步伐應會放緩。雖然美國消費者或已削減開支,但近期的迹象卻顯示,企業正在增加開支。此外,我們認為,在目前所處的周期,科技公司本身的資本開支遠較過往的周期為低,因而減少了供應過剩的機會。
最後是估值方面,盈利預測(特別是2005年的盈利預測)仍然過高。然而,市場現時正在消化第3季度的營運困境,加上企業已進一步調低盈利預測,故若以不同的標準衡量,眼前的科技股已不算昂貴。

投資組合應佔一席
我們仍然深信,科技業具備獨特的增長特色。因此,任何投資組合均宜繼續持有科技股,切不可把它完全摒諸門外。儘管科技股不應佔太大比重,但在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中,科技股仍應與其他資產類別同樣佔上一席。
PaulKleiser&StuartO'Gorman
宏信科技投資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