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前路還看九一二

民主前路還看九一二

陸恭蕙

過去,港人經常被認為是政治冷感,但這樣的描述在今天已不適用。自從前所未有的人群參與○三年的七一遊行,數以萬計的港人其後已在不同場合以和平的方式上街遊行,抗議政府的決策並要求政治改革。
然而,中國政府堅持認為港人還沒有為民主政治做好準備。今年四月,人大常委會否決了○七、○八年雙普選。他們承認在香港《基本法》的前提下,這些選舉是香港首次可以根據「一人一票」的原則選擇自己的代表,但他們同時也擔心主要的改革可能會影響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
目前,中國正注視香港後天舉行的立法會選舉。這次選舉將向港府和中國政府反映港人對改革步伐和方向的態度。由於香港的政治架構特殊,縱使民主派候選人預期可獲得較高的支持率,但卻不能保證他們能在立法會中獲得多數席位。在這次立法會選舉中,香港的三百二十萬登記選民,只能選出六十個席位中的三十個。

就五個地方選區而言,民主派很可能會贏得三十個席位中的二十二席。另外的三十個議席則是通過功能界別選舉產生。這些功能界別代表了特定的利益界別,包括:銀行、保險公司、股票經紀、商會和運輸等。功能界別的投票人數為十九萬九千,當中包括大公司的代表,他們會選出三十位立法會議員。一些功能界別只有數百名選民,而且很容易被少數既得利益者控制。在提名截止時,更有十一位候選人在無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當選,包括銀行界和商界(二)。
中英政府在八十年代就香港主權回歸中國的談判中,為香港設計了這種奇特的政治體制,其目的就是要確保民眾的意願不能完全通過投票表達出來。立法局議員動議、立法和修改法例方面的權力是有限的。九七年後,這權力受到特區政府進一步削弱。議員所提出的議案需分別得到功能界別及地方直選議員的大多數支持。變革的阻力存於政制中;如果政府能影響三十張功能選票中的十六張,就能阻礙由直選立法議員提出的議案。過去數年,這情況在一些與政改和政府問責等具爭議的議題上曾出現。

然而,所有人都應記得由於政府拒絕延長討論國家安全法議案的時間,致使五十多萬人在去年七一遊行。政府以為可以憑藉功能界別的大多數議員,及數名親政府的直選議員的支持,便可不理民意,通過法案。直至在功能界別擁有數席的自由黨因民情而態度有變,政府才不得不放棄。
思匯政策研究所與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八月初公布的民調結果發現,民眾的抗議次數在過去一年大幅上升,顯示港人在認為正式渠道不足以反映其意見時,他們會以非正式的方法,來表達對政府的不滿。

港人開始以自己的方式,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如參加集會、簽名請願和向政黨和民間團體捐助,而參與這些活動的人數是前所未有的。
結果還顯示,雖然中國政府否決了○七、○八年雙普選,仍有四成受訪者希望屆時能實現民主,另有兩成受訪者表示,希望民主能在二○一一和一二年,即再下屆選舉中實現。雖然受訪者擔憂中國干預香港事務,可能導致政治不穩,但大多數人都不認為民主化會損害香港經濟。
中國政府很有可能在選舉後對香港採取新政策。最佳的情況可能是中國同意最遲於二○一一和一二年普選,通過支持政改在香港贏得信任。雖然中國的領導人可能會擔心失去對香港的控制,但他們也應該意識到現行體制正造成強烈不滿。
最糟的情況則可能是中國無視民主派在○七、○八年雙選舉中的決定性勝利,並繼續堅持港人還沒有準備好迎接民主的立場,或宣稱民主派被外來勢力左右。港人則極可能認為他們別無選擇,只能用一切手段抗議由董建華領導的政府,使其執政變得更為困難。

……………………………………………………
作者為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