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制度之戰 - 李怡

李怡專欄:制度之戰 - 李怡

還有幾天,就是新一屆立法會投票日。前幾天的民意調查顯示,近一個月有關候選人的負面新聞,有可能推低這次選舉的投票率。
即使在民主選舉制度已運行逾百年的國家,選前互相抹黑也是常有的事,而且負面新聞往往會影響選舉結果。因為選舉制度成熟,不等於選民的成熟和理性。一樁突發事件,常會影響選民的投票意向。例如台灣今年總統大選投票前夕,阿扁所受到的槍傷,就影響了投票結果。
美國總統選舉前,也常會爆出候選人的緋聞、醜聞。但這類緋聞、醜聞對選民意向的影響,通常只會在兩黨或兩個候選人的基本價值觀都相同(比如都認同自由、民主、法治)的情況下,才會發揮作用。
倘若不同候選人的價值觀迥異,比如一方支持民主,一方支持專政,那麼稍為理性的選民,都只會根據價值觀作抉擇,而不會受小小的負面新聞所影響。
星期天投票選立法會議員,嚴格來說,不是在相同價值觀之下的選戰。就普選這部份(佔一半議席)來說,它是對普選這種民主制度的肯定,也是對市民應有的政治權利的肯定。
去年和今年數十萬市民冒着酷熱參加七一遊行,主要的訴求就是爭民主,爭普選,爭市民應有的政治權利,爭還政於民。既如此,那麼市民對現有的政治權利,儘管它是跛腳的,儘管它只能選一半議席,但也絕不可以輕輕放棄。
倘若我們因為一些負面新聞而放棄自己應有的投票權,那麼只能證明我們不珍惜自己的政治權利。若因此而拉低了投票率,那麼我們還有甚麼理由向中央、向國際社會、向中國內地廣大人民顯示我們爭取民主、要求普選的決心呢?我們又怎樣向外界顯示香港市民的普選條件已經成熟了呢?

這次選舉除了是民主之爭,還是制度之爭。「一國兩制」雖規定香港實行與中國內地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但回歸七年多來,中共當局和香港「愛國派」(其實是緊跟北京的傳統左派)一直以「一國」來壓香港這一制。而「一國」的含意實質上是指內地那一制,即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的政治制度。因此,所謂「一國」高於「兩制」的實際意思就是以中國內地那種專政制度來壓香港這種自由、法治制度。
「一國」那主要的一制,極有可能蠶食香港這一制,使香港的自由、法治漸漸褪色。人大兩次釋法及所作決定,多位名嘴的被迫封咪,使人們感到香港原有的自由、法治受到嚴重威脅。
香港市民不能不在這次立法會投票中,以自己的選票支持香港這一制──投票給維護香港這一制的候選人,而踢走支持以中國內地那一制來蠶食香港這一制的候選人。
這次選舉,也是鄧小平反左的「一國兩制」路線,與中共傳統的左傾路線之爭。即使自認是愛國者,那麼站在真正愛國者立場,也一定要支持鄧小平的「只要贊成統一就是愛國」的反左路線,而絕對不可以支持「唯中共中央之命是從」的「凡是派」路線。
一位署名「港心」的讀者,在本欄網頁留言中說:「在美英等民主國家,選不同政黨,社會制度不會改變,改變的只是各種國內外政策;但在香港,選舉卻是決定『社會制度』的大是大非問題,必須認真對待。」其言甚是。
這的確是一場民主之戰、路線之戰,從香港本位的角度來看,歸根結柢是制度之戰。為了維護鄧小平反左的「一國兩制」,我們絕不能放棄投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