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巴沙姆(PatrickBasham)
去年春季,美國總統布殊在加州海岸一艘航空母艦上擺出勝利姿態,說伊拉克戰事已經「完成任務」,未免言過其實。然而,剛在紐約市召開的共和黨大會辦得十分成功,絕對說得上是「完成任務」。
布殊的競選活動,完全達到共和黨大會各項政治目標。首先,布殊的智囊團令共和黨看來變得溫和,迅速調動亞利桑那州參議員麥卡恩、紐約前市長朱利亞尼,以及加州州長阿諾舒華辛力加在電視黃金時間出場。他們是受全國歡迎的政治人物,不但成功接觸到各處遲疑未定的選民,同時鞏固布殊身為美軍部隊總司令的公信力,成功達到布殊競選活動的第二個目標。
曾在越戰期間淪為戰俘的麥卡恩,講述為何攻打伊拉克、把侯賽因趕下台是正確的決定。朱利亞尼與紐約市居民經歷九一一慘劇以後,帶領大家收拾殘局,令布殊的領導更為穩定。阿諾舒華辛力加自揭家庭底細,提醒國民須慎防政治極端主義,不論是前蘇聯的紅軍,還是阿蓋德或塔利班等宗教狂熱分子。
競選活動的第三個目標,是猛力削弱克里成為總統的可能性。民主黨參議員米勒猛烈抨擊克里在外交和國防政策的取向,副總統切尼繼而趁勢就伊拉克戰事提供理據,順道強調布殊領導反恐戰事,與克里在這問題上表現得軟弱和搖擺不定作出比較,形成強烈對比。
布殊本身成功達到競選活動的第四個目標。為了爭取連任,布殊展開漫長而堅定的工作,其間展示出個人力量和堅定的政治信念,令國家安全的旗幟在他身邊飛揚,而非在他的對手身邊舞動。就算把往績和論點撇開不論,布殊展示出領導才能,令他看來更有機會成為十一月大選的勝利者。
公眾對共和黨大會的初步反應十分理想。在布殊發表演說翌日,布殊在《時代》雜誌的調查中比克里領先十一個百分點。在「美國人信任何者能夠提供強勢領導」這關鍵問題上,布殊更大大領先克里十九個百分點。
布殊在競選活動中重現優勢,甚至連布殊陣營自己也感到意外。布殊陣營原本希望召開一次成功的共和黨大會,令雙方陣營兩位總統候選人聲勢相當,並以這個基礎展開美國勞工節後的總統大選競選活動。可是,克里在民主黨大會上的聲勢不過爾爾,而布殊在共和黨大會舉行時,在民意結果上已與克里叮噹馬頭,甚至稍微領先。若然日後的民意結果顯示,布殊確實在共和黨大會上重奪可觀聲勢,他有機會以銳不可當的優勢,展開秋季的競選活動。
雖然布殊在國內事務方面被視為缺乏領導才能,但在外交事務上,他的領導才能受到確認,令他回復聲勢。他在演說中,着力擦亮他的「富同情心保守主義」的招牌。
布殊列出連串政策範圍,要求聯邦政府擔當更大的角色,卻也令開支大大增加。布殊不計較開支,在憲法容許的最大範圍內,要求公眾支持以大政府保守主義處理國內事務;大灑金錢,造成有史以來最大筆的財政赤字。
很多人說,布殊比其父老布殊更為保守。布殊在二千年仍是競選候選人的時候,辭令無疑頗有列根遺風。但自上任以來,作風始終不失家族風格。若果成功連任,布殊的政策大概會與過往大同小異,不主張小政府的人,也不會感到出奇。同理,若果反恐戰事突然在報章頭版銷聲匿迹,大部份美國人不會不知不覺,而且會感到疑惑。
……………………………………………………
作者為美國凱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代議政制中心高級研究員,凱托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