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手記:<br>蠕蟲入侵手機 似非危言聳聽

矽谷手記:
蠕蟲入侵手機 似非危言聳聽

大概是99至00年左右,網上流傳一個惡作劇(hoax)電郵,內容是一種病毒已經在手提電話網絡流傳。那個時候,兩大防毒軟件公司NetworkAssociates(最近已改名為McAfee)及Symantec都相繼澄清,電腦病毒是不能在手機傳染,皆因手機及手帳等硬件的作業系統是內嵌式,一般應用程式很難侵入作業系統,故並沒有病毒感染的危機。
事隔四年,又再出現手機病毒的傳聞。其實,最近出現的不是病毒,更正確的分類應該是手機傳播的蠕蟲(Worms)。事緣俄羅斯一家防毒公司KasperskyLabs宣稱,發現一種能經由手機藍牙傳到其他手機的蠕蟲Cabir,作者是一位東歐黑客,他的目的是要證明手機亦會受到黑客入侵或其他感染。

蠕蟲可經網絡傳播
有讀者可能會問,病毒、蠕蟲、Trojan、Spyware、Spam或Scam等名字,林林總總,究竟有甚麼不同?病毒可算是最傳統的入侵方式,病毒是附在另一個普通的程式檔之中傳播,用戶使用該程式時,病毒便伺機入侵用戶的電腦。隨着互聯網的盛行,家家戶戶的電腦都連接在一起,直接由網絡傳播的蠕蟲便乘虛而入。這兩年出現過數次因入侵造成的網絡大停頓,就是蠕蟲所做成。

不同於病毒,蠕蟲不需要附在另一個程式檔作媒介,可直接經網絡傳播。蠕蟲專門針對作業系統網絡程式內的漏洞,向任何連線的電腦傳播,所以在微軟XP剛剛出街的時候,由於軟件未夠成熟,漏洞多,讓蠕蟲「四圍作反」。至於Trojan(屠城木馬)及Spyware(間諜軟件),都是被他人安放在用家電腦的監視軟件,由黑客惡意安裝的是Trojan,由用戶上網之間無意之中下載的是Spyware,最常見於自動下載網絡廣告。
觀乎手機或電子手帳未來發展,會有更多網絡遊戲、網絡應用程式在手機流行,屆時的手機將會出現更多「洞」給予蠕蟲「捐來捐去」。同時,手機已經出現各類入侵的廣告或Spam(垃圾)短訊,美國FCC最近也通過法例,嚴禁手機Spam。

應用日廣 漏洞漸多
McAfee及Symantec現時還未有專為手機作業系統而設的防毒軟件,但芬蘭F-secure防毒軟件公司去年年尾已經搶先研發手機平台防毒軟件了。無論如何,愈多層出不窮的入侵,最受惠當然是防毒軟件公司了,生意可謂長有長做。
魯笨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