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廣東輸入、在奧運為港爭光的香港乒乓孖寶高禮澤及李靜,成為港府未來培訓「獎牌希望」的方程式。由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領導的體育委員會,正研究採用乒乓孖寶模式,從廣東發掘有潛質的年幼運動員移居本港,從而培訓成為本港精英運動員,目標放在二○○八年北京之後的奧運。 記者:呂焯均
民政事務局下月正式成立體育委員會,下設精英發展、社區體育及大型體育活動三個事務委員會。體育委員會需於年底向特首提交報告書,制訂香港未來的體育政策。據了解,精英體育事務委員會已初步討論三大方向,希望為本港培養具有亞運以至奧運水平的精英運動員,以提升港人對體育運動的興趣,若能在大賽中奪得獎牌,更能激發港人團結精神。
首個精英發展方向是採用乒乓孖寶方程式,由各體育總會到廣東挑選年輕又具潛質的運動員,協助以體育專才身份,向港府申請移居本港。
這些小運動精英會同時安排在本港及內地訓練。情況如乒乓孖寶一般,會經常返回廣東受訓,讓他們與更強對手一起練習,才能保持高水平的質素與狀態。
不過,香港孖寶來港只有四年,曾掀起不符奧運參賽資格的風波,幸最終獲奧委會特別批准,但奧委會已表明日後港隊成員必須持有特區護照,即已居港滿七年。因此,本港體育總會再在內地揀蟀,並將他們培訓成材後,已屆二○一二年奧運。
第二個方向是重點培訓港產精英,透過學校推薦有潛質運動員,經測試後安排到體育總會或香港體育學院接受精英訓練。
第三個方向是由各體育總會直接派員到學校發掘有潛質精英,總會可能會帶同測試器材到學校,安排學生測試。因此,即使推動輸入精英計劃,也不會妨礙港產精英的培訓與機會。
精英體育事務委員會成員郭家明指出,體育運動是青年成長過程的重要環節,不但強身健體,而且在參與過程中,從體驗挫敗到發揮堅毅精神克服困難,對他們將來投身社會很有用,故運動不應只追求成就、揚名。現在很多有潛質的本地青少年因為要應付升學壓力,被迫中途放棄,他希望委員會能制訂一套機制,為有志獻身體育運動的青少年提供資助及學業的輔助。